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力促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02.09.2016  16:13

  “家里的生活水平比早几年明显好多了。儿子每个月的工资有近三千块钱,加上我和老伴儿的收入,一家人每个月有八九千的收入,有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好了……”谈到一家人的生活,安宁区十里店街道居民李福海喜笑颜开。他直言,现在的好日子在四五年前是自己不曾料到的。

  城市经济的前进与发展,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息息相关。回顾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城市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步伐最快的五年,更是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8月29日,记者从统计部门拿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1年的15952.57元,增长到了去年的27088元。人均年度消费性支出从2011年的12352.09元增长到了去年的20156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2011年的5252元,增长到了去年的9621元。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抓发展、拓空间、治污染、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等重点工作上进行突破,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从经济总量增长来看,连年刷新纪录。从2011年的1360.03亿元攀升到了2015年的2095.99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速喜人。

  在国内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我市尤其注重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调整,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全市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产业实力不断提升。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从2011年的2.95比48.27比48.78,调整为2015年的2.68比37.34比59.9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1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形成了高原夏菜、百合、玫瑰、西甜瓜等特色优势产业。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围绕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培育、园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元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特别是近两年来,二产和三产大项目占比不断提升。新引进的四联光电、润晶光电、亚太伊士顿电梯,正威集团铜加工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科创生物医药项目、科天化工水性科技产业园,中国铁建集团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入驻,对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业园区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商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三产加快升级,电子商务、金融、房地产、通信信息、物流快递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全市非公经济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增长到了50%以上。

  城市经济总量攀升、结构优化的同时,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能力愈加突出,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9%。其中,项目投资1464.74亿元,增长14.96%。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9.59亿元,增长105.74%;第二产业投资379.40亿元,下降7.33%,其中工业投资364.58亿元,下降10.05%;第三产业投资1384.76亿元,增长17.15%。        

  与之相比,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950.57亿元。从投资总量来看,几乎翻了一番。投资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绿地集团、碧桂园集团、保利集团、大名城集团、万达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看中兰州的发展前期,扎堆在兰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五星级酒店、金融商务区、商品住宅开发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项目。

  在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兰州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钻石节点城市,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通过举办国际马拉松大赛,申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文化体育活动,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推介兰州城市形象,吸引各界目光。同时,西客站和兰新高铁开通运营,中川机场升级为国际客货运机场,T2新航站楼建成投运,新开通兰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3条国际航班,开过多条国际货运班列,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方式愈加丰富、便捷,兰州的开放的姿态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