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大半生

04.12.2014  13:42

11月25日,蒋新东老人在翻阅过去的老照片。

    “您没了儿子,我就是您的儿子!”46年前的冬天,一位24岁的福建籍士兵退伍后来到江西省吉安县,将自己的户口迁入永和镇,改名换姓,认牺牲战友的妈妈为母,并像亲生儿子一样侍奉至老人故去。虽然战友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但为了这一句承诺,蒋新东却从此扎根战友家乡的土地,坚守了半个世纪不曾离开。

    这位退伍兵的名字叫萧昌永,也叫蒋新东。

    一位远去的英雄

    雷锋、王杰、欧阳海……这些名字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来说耳熟能详。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人物,福州军区某部的蒋新苟便是他们中间的一员。1966年8月13日,吉安小伙蒋新苟所在的驻平潭岛某连队进行手榴弹投掷时,一枚手榴弹意外落在了战士们所在的战壕里。危急时刻,蒋新苟扑在了冒烟的手榴弹上,掩护了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

    福建省某集团军在当年举行的第二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号召全军向蒋新苟学习。大会召开之际,军队请来了蒋新苟66岁的母亲曾喜秀,让年轻的战士们安慰这位悲伤的母亲。在英雄的故事的感召下,满腔热忱的年轻战士们对曾喜秀说:“蒋妈妈,我们都是阶级弟兄,您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从此以后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1966年底,失去了儿子的曾喜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吉安县永和镇。福建的战士们纷纷给她写来信件,但因处于文革的特殊时期,机构瘫痪、交通中断,这样的通信也难以为继。

    谁也没有想到,1968年,音尘杳绝之际,一位年轻的士兵从福建来到吉安,将户口迁入永和镇,认曾喜秀为母亲,开始像亲生儿子一样侍奉她。1981年,老人去世了,这位士兵则一直在吉安县生活至今,在这片既是他乡又是故乡的土地上,走过了四十六年的人生。

    他叫萧昌永。

    一个家庭的孩子

    1944年,萧昌永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是家中

    最小的孩子。他拥有一位革命者的父亲,也拥有一位心存仁厚的母亲。母亲常常给他讲父亲做地下党时的故事,也教给他爱人的道理。8岁时的一个雪夜,母亲带着他给邻居孤寡老太太送火笼与稀饭的场景,一直留在他心底。

    1963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萧昌永参军了。有一次,一位新兵因母亲病重而深夜啜泣。他发现后,替那位同志写了家信回去,并悄悄在信中附上20元钱。1966年,萧昌永作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被选中参加集团军代表大会,在会场,他第一次遇到了蒋妈妈曾喜秀。

    萧昌永被首长点名去陪同安慰蒋妈妈。看着泪流不断的烈士母亲,他与许多被蒋新苟事迹感动的年轻战士一样,说着安慰的话。然而悲伤的蒋妈妈对他说:“你们的话都很好,但自己的儿子和人家的儿子,毕竟是不一样的。

    闻听此言,22岁的萧昌永心中怦然一动。大会结束时,他将大会所发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纪念册赠送给蒋妈妈,并在扉页写下“呈给英雄的妈妈,您的儿子——蒋新东”。他没有想到,这个名字,竟然伴随了他的一生。

    一名战士的选择

    蒋妈妈离开部队时,军首长了解到萧昌永改名赠物的事,便对他说“你就做这位蒋妈妈的干儿子,以后常给她写写信,怎么样?”萧昌永答应了。他开始用“蒋新东”这个新名字给老人写信、寄款,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老人嘘寒问暖,诉说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

    1967年,由于通信不畅,萧昌永几个月没有收到蒋妈妈的来信。他放心不下,便向首长申请了一次特殊的探亲假,来到吉安县永和镇看望他日思月想的蒋妈妈。

    “新东来了!新东来看我了!”老人对“儿子”的到来十分高兴。半个月的相处中,萧昌永悉心照顾着这位没有血缘的母亲,与老人的感情也日渐深厚。临别时,他告诉蒋妈妈,自己明年可能会退伍,以后再来看蒋妈妈就比较困难了。没想到,爱“”心切的老人听说“新东”要退伍,高兴地连连说:“好啊,好啊!你退伍了就来我这里,我要早上也见到你,晚上也见到你!

    朴实的萧昌永带着老人的期盼回到福建省长汀县老家,向家里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经过革命洗礼的萧父听说儿子要为英雄烈士蒋新苟的母亲养老,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啊!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一个年轻人,到哪里都可以成才!”他还告诉昌永,萧家本是元末时为避战火,从泰和县苑前镇王山萧家迁到福建去的,家里代代相传“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的古训,是正宗的“庐陵世家”。“你现在到江西去,是‘九江鱼仔归九江’,一定要好好侍奉蒋妈妈!

    就这样,1968年,24岁的萧昌永退伍后,正式落户吉安县永和镇,并改名“蒋新东”,认蒋妈妈曾喜秀做母亲,侍奉这位失去了儿子的老人。从这一刻起,曾经的异乡,变成了故乡。

    一番大写的人生

    “那个出了个烈士儿子的蒋家,有个福建当兵的给他家当儿子养老啦。”这桩稀罕事很快传遍了小镇,很多人都好奇地来蒋家看看这个“傻大兵”长啥样,也有人笃言,给别人当儿子的蒋新东肯定呆不长久。

    没有过多地辩驳,蒋新东默默地拿起墙角的扁担,帮老人挑水砍柴。转业手续迟迟办不下,为了生计,他夏天到河里去捞柴火卖钱,还当过村小的代课老师,后来转到一家精米加工厂当临时工。由于踏实勤奋,一年后,他被推选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在此后的岁月里,他逐步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扎根基层,一干就是36年。

    1981年,蒋妈妈去世了,这位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由于“儿子”蒋新东的陪伴,晚年的岁月不再孤单。同年,蒋新东的父亲也过世了,老人生前曾对身边人说:“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昌永在外工作、侍奉老人,对我只要有这颗孝心,我就满足了!

    “我父亲一句话陪伴了我的一生。他说,人的一生要为两种人服务,一种是最可爱的人,一种是最可怜的人。”蒋老说,“我现在也会用这句话教育我的孙子孙女,要一直把雷锋精神放在心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今,年届古稀的蒋老回首四十八年前他与蒋妈妈相遇的那次大会,感慨地说:“当时受到烈士事迹感动而改名的同志很多,但只有我最终陪伴了蒋妈妈一生,这也是一种缘分吧。我是一位共产党人,说得到就要做得到。

    岁月的变迁带走无数过往的痕迹。光阴荏苒,年轻的萧昌永终于变成了迟暮的蒋新东。当时代的风霜褪尽,他的答案写在厚重的大地里。

    □据《吉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