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活着》

22.12.2015  12:39

有人说,一生琐事,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一如余华的那部《活着》,还有那个辛苦不幸的主人公福贵,让人心中刺痛,再难以忘怀。

活着》为我们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个人并不光辉但十分丰满的人物,他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与悲伤,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刚开始看完这部书,我最快的念头是庆幸,庆幸自己没他那么惨的命运,也为福贵庆幸他有一个如此好的妻子家珍,能与他同甘共苦。但后来,回看到黑色的封面上的“活着”两个字,脑中猛然一震,他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不是因为它的情节,而是因为它的平淡不带任何色彩的笔触。余华不屑于抒情渲染,他需要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看不到任何情绪,却让人无比揪心。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与后来的改革,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都有了。我们可以通过福贵的眼睛,看到这些事件对于底层人民的影响。其中首推对大跃进的描写。大跃进开始后,福贵村里的锅全被砸掉去炼钢铁,家里的地被收归公社,甚至柴米油盐都被充公,生活中都在说诸如“跑步向共产主义”,“炼了钢铁做成炮弹去打蒋介石”这样的话,这些话现在看来也许是荒唐与可笑的,但是《活着》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叙述了这一切,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一一个全新的不加任何评价的的视角去了解这一段历史。这样的叙述方法更是我们现在这个浮躁之风盛行的社会所需要的,需要平淡而出经得起时间洗涤的作品。

福贵的记忆中充满了悲伤,而且更为深重,但从字里行间,很难看出他麻木了,他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民,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奇人。曾有海外读者评价,《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这观点也是我认同的。

了解书名的“活着”,我又看了一遍它,心中一直揪着;看到后面的福贵和那个老黄牛,两相为命,却又如同活着同一灵魂,我的心上就如同被插了无数枚针,刺得生疼。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但我更是知道了,有时候,活着也可只为了活着,这是人活着的信念。

可以说,余华的《活着》描述了老百姓福贵的一生,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是一部直击心灵的不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