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党旗,一种担当 人文学院临时党支部抗疫纪实

30.03.2022  17:03

自学校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有这样一支党员小分队,日夜奋战在“”线,全力保障14号公寓楼学生的生活正常运转。他们就是人文学院学生14号公寓楼临时党支部的11人小分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把临时党支部建在“”线,把小分队成员分散到学生楼间宿舍,采取 “楼长+层长+舍长”的协作方式,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他们就地办公,帐篷休息,办公室入睡,与14栋楼1350名学生同吃同住,24时全天候守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党旗红”—— 支部前移,党员下沉,勇当“桥头堡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大战场,这是一个初心使命的大考场……3月19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孔庆文发出倡议号召家属区未封控的教工党员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教工党员主动请缨,组成了学生公寓14号楼党员志愿者小分队,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打响了人文学院疫情防控的战争,筑起了人文学院抗疫“主心骨”。

3月23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图书馆馆长邵世禄、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峰,组织部干部监督科科长白刚主动请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加入了14栋学生公寓楼抗疫小分队,当起了送餐员、搬运工、垃圾清运工、消毒人员。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孔庆文书记提议成立了学生公寓14号楼临时党支部,由孔庆文任支部书记,邵世禄任副书记,白刚任组织委员、张峰任纪检委员、吕文静任宣传委员,蒋明云、郭东艳、高云、杨义玲、曹福城、姚亚莉组成。一面鲜红的党旗挂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前面,小分队成员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声音铿锵坚定。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夯实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支部引领,党员跟上,全力以赴战“”情,做到哪层楼任务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工作;哪个学生宿舍有困难,那里就有党员站在第一线;哪里学生需要,党员就在哪里工作。抗疫一线,三轮车和自行车载着的不只是物资,还是党员为学生服务的信念!沙尘暴来了,也阻挡不了队员们坚守的信心。

临时党支部书记孔庆文,扛责在肩,率先垂范,始终靠前指挥,连续数日身居一线,统筹协调,细化工作方案,不断调整工作部署,亲自参与值班值守,始终与其他成员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确保任务到岗。从物资配送、搬运垃圾、分发三餐,到环境消杀、奔走协调……孔书记勇往直前、勇敢担当的精神鼓舞了人文师生,筑牢了人文师生 “抗疫”必胜的决心。

疾风知劲草,挑战显担当。在疫情防控的紧要时刻,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无私无畏,甘于奉献,把疫情防控作为责任担当的试金石,以实际行动同心协力战疫情,使得“党旗红”成为疫情防控一线最亮丽的底色,无声地记录着党员们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勇敢逆行,绽放着共产党员身上最闪亮的光;艰难时刻的付出,蕴藏着人世间最温情的暖,鼓舞了人文师生对抗疫情的信心!

防护白”—— 心手相牵,齐心协力,跑出“加速度

临时党支部中的教师党员,从三尺讲台到疫情一线,变身温暖“大白”,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操场临时搭建的小帐篷,便是躲避沙尘的“豪华”休息区,从黎明至夜幕,每天平均接受500多条信息、200多个电话的任务是她们最美的“告白”。

深入学生宿舍,上门采集核算,这是疫情的最前线。“让我们去吧,我们自愿辅助医护人员做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学生的事就是最大的事”教师党员高云和杨义玲坚定地说。不是豪言壮语,但字字情真意切。她们是老师、也是妻子、母亲,家中也有需要守护的父母和稚子,但在关键时刻,她们更是党员,迎难而上,“”往情深,无私奉献,不怕苦、不喊累,坚持坚守在一线岗位,以柔弱之肩扛起了党员教师的担当。

教学秘书郭东艳大学时代就是一名党员了,现在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也毅然加入到一线,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这段时间是考研复试和就业面试的高峰期,她每天奔赴于14栋和办公室之间,一线的物资刚搬完,她就匆忙赶回办公室为同学们线上办理各项事宜,有的同学需要电子版的材料,郭老师就打印出来扫描发过去,就这样,每天往返,防护服脱了又穿上。

小分队的蒋明云老师是老党员、系主任、班主任,在“”线,她是负责接待学生用品、维护秩序、送药品、联系层长、采购物资的女汉子,她每天坚持送餐配水,层层楼梯,爬上爬下,毫无怨言。忙碌的防疫工作之余,她又变身暖心妈妈,与自己班里的学生沟通交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班级群里鼓励学生,嘘寒问暖。

吕文静老师作为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支部的支部书记,她负责联系每层层长,协调各项生活物资的转运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吃到饭、喝上水。由于学生众多,吕老师的电话一直都处于爆满的状态,谁要转运,谁变了红码,哪些人什么时间下楼,几楼要领餐、领水和防疫物资,几人要加餐等问题都需要她的联系和调配。

我年轻,我多做点”,这是辅导员姚亚莉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疫情以来,她承担了疫情一线大量的琐细工作,这个去年刚从人文学院毕业的小姑娘,在得知学校疫情严重,多次向所在封控社区报备请战,主动请缨,小区解封后第一时间马不停蹄的奔赴校园“”线。及时统计学生第二天用餐信息,时时更新疫情防控数据表,包括红码、黄码学生人数、留观地址、体温跟进、问诊送药……多日来每天像个“小陀螺”一样,奔赴于14、18、19栋楼和校医院、院办公室。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磅礴力量,她们跑出了抗击疫情的“加速度”,为学生传递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

永恒绿”—— “”往无前,本色不改,合力战疫情

有战场,就有战士。在抗疫小分队里,有一位特殊的甘农人,他不是农大职工,是人文学院教师王晓梅的家属曹福城,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党员,戎装虽脱,使命未忘。在“”线,主动请缨,加入人文学院临时党支部,换上防护服,用行动践行“退役不褪色, 退伍不褪志”的天职使命,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核酸组需要人,便跟着医务人员一起做核酸;物资组需要人,又去送饭、提水、倒垃圾,什么脏活重活都干。在一线,背起沉重的消毒喷壶箱,前往楼宇、垃圾旁边进行消杀,一干就是数小时,核酸检测时戴6.5号的手套,手都勒得失去了知觉,但一直坚持2小时多直到核酸检测做完。此外,他凭借在部队多年练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完善优化食物和物资发放方法,简化工作流程方面,积极出谋划策,有效提高了小分队的工作效率。

一日来当兵,终生听党话。”危难时刻,曹福城同志挺身而出、甘愿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诠释了军人本色和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响应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践行着军人永恒的庄严承诺。在抗“”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人文学院临时党支部各个成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舍小家、为大家,甘为先锋、扛起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挺身而出、夜以继日,用最实际的行动,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最前线、最前端,示范带动,为14号楼学生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安全防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人文师生必将与全校师生一道,同心战疫情,打赢歼灭战,迎来春色换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