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女孩连续6年在重庆过春节 一碗汤拴住家人心

14.02.2016  13:07

熊发秀一家人的年夜饭 记者 黎雨寒 摄

韩吉祥与父母在新家里的合影 记者 韩政 摄

除夕夜,郑瑞锋在值班室用微信为妻子送上祝福。

  除夕当天,谭亚军通知群众前往派出所领取相关证件。本组图片由通讯员 杨键华 记者 蒋雨龙 摄

志愿者给旅客送上汤圆 记者 郑三波 摄

渝中区,麦菲兰与丈夫在曾双红家中吃团年饭。 记者 邹飞摄

  春节,过的是亲情。

  一位连续6年都在“重庆妈妈”家里过春节的外国女孩说:“在一起”是中国春节最大的意义。

  但一对在重庆的警察夫妻,他们为了更多人能平平安安团聚,除夕夜只能靠微信传递亲情。

  今天,很多人都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小韩一家又要各奔东西外出打工了,小韩带上了一大罐妈妈熬制的土猪油。小韩心里只有一个朴实的愿望:今年多挣钱,让父母过得更好。

烧白、腊肉、香肠、水煮鱼、红烧牛肉……这些都是重庆人年夜饭饭桌上的“标配”。如果一起吃年夜饭的还有一对外国夫妻,那定会是一个特别的除夕夜。家住观音岩的曾双红家中就来了这么一对外国夫妻,大伙吃年夜饭、唱川剧、发红包,过了一个热闹年。

   七年前偶遇外国“女儿

  除夕当天一大早,62岁的曾双红便去菜市场采购制作年夜饭的食材,“鱼肯定是少不了的,年年有余嘛,还有‘女儿’爱吃的鸡,煲汤最不错……”曾双红仔细地安排着晚上的一道道菜,因为她的加拿大“女儿”要回家一起过年了。

  说到这个加拿大“女儿”,还得从七年多前说起。曾双红告诉记者,退休后她和乐队一直在磁器口的茶馆演奏民乐、唱民歌。2008年夏天时,一个外国女孩到磁器口旅游,走进这家茶馆一听就是一下午,走时还给了她200元作为小费,这个女孩就是麦菲兰。

  “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的小费,收工时我就想请她吃顿饭表示感谢,可我不会说英语她也不会说中文,我便拍她肩膀说,‘beer(啤酒)’、‘cheers(干杯)’,没想到她听明白了,还欣然答应。”曾双红说,虽然语言不通,但她们却“”了一个晚上,感觉非常投缘。

  再次相见是一年之后。麦菲兰再次来到重庆过暑假,第一件事情便是到磁器口找曾双红这位老朋友。然而,麦菲兰不知道曾双红换了茶馆,接连三次寻找都碰了壁。就在担心找不到时,麦菲兰踏入了小巷深处的一家茶馆,没想到一眼便看到了曾双红。一来二往,两人更加熟络,麦菲兰还认了曾双红当“妈妈”。2010年时,麦菲兰把家搬到了重庆,在川外当了一名外教。

   中国的汤拴住家人的心

  随着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上桌,年夜饭要开始了。一家人对这对外国夫妻并不陌生,因为这已是麦菲兰到重庆妈妈家过的第六个春节了。虽然不太会说中文,但麦菲兰对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早已是谙熟于胸,刚开席便拿出红包发给在座的小朋友,还不忘提醒晚辈要说“恭喜发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麦菲兰,你最喜欢哪道菜?”同桌的大伯邹定云一边比划一边说着。

  “年夜饭的菜太多了,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一道,我都没法说,因为每一道都很好吃。”麦菲兰说,“如果非要我选一个的话,我觉得‘妈妈’炖的鸡汤最好,因为她曾经给我说过,在中国人做菜,炖汤是花最多心思和时间的,中国的汤拴住的是家人的心。

  大伙一边吃,一边举起酒杯,互相敬酒,觥筹交错之间,龙门阵摆得热闹。“中国人喝酒很有意思,每喝一杯酒都要互相说很多心里话,很有人情味。”麦菲兰说。

  热闹间,曾双红提议给大伙唱首歌助兴。“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唱民歌的曾双红张口就来。喝到兴致上的麦菲兰也起身,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她家乡过节时唱的歌。可这英文歌大伙听不懂,念大学的侄子解释说,这首歌是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在这一天都要高高兴兴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