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兰州拉面里的“丝路精神”
新华网兰州6月14日电(记者朱小燕 桂涛 王艳明)黄河边的古城兰州,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永远有股牛肉面的清香。兰州人的一天,从一碗牛肉面开始。
外地人熟悉的兰州拉面在这里被称作牛肉面。走过百年,兰州牛肉面不仅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色而蜚声中外,还传承着包容、开放与协作的“丝路精神”。
永登的面粉,皋兰的蓬灰,黄河水,甘谷的辣椒,兰州的蔬菜——兰州城周边的特产在一碗牛肉面里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不仅如此,在牛肉面的形成过程中,也是各取所长,充分体现着融合之道。汉族农民耕种小麦制成劲道的面条,藏族牧民生产的牦牛肉切成软糯的肉片,蒙古族驼工自阿拉善的盐池运来蒙盐提鲜,胡椒、茴香、姜、花椒等配料,源自行走在丝路上的西域胡人——各民族的劳动成果在一碗牛肉面里汇聚融合。
笑迎八方客,喜接四海宾。从服务价格到满足顾客不同需求,兰州牛肉面走的是大众化、满足个性需求的路线。
不管店面大小,兰州牛肉面价格基本都是一样的,如今在兰州,一碗牛肉面大多是7元人民币,路边小巷的牛肉面馆,可以低到6元,是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美食。点面,面条薄厚宽窄,都可以如你所愿。辣子、蒜苗、香菜,按照顾客口味,想要多少,调料师就放多少。
据说,兰州有一千多家清真牛肉面馆,每天要卖出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从点餐到出餐,一碗牛肉面快的只要两分钟。一个白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瞬间就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顾客常常感觉还没坐稳,面就上桌了。
与很多餐饮不同的是,兰州牛肉面的后厨是开放的,从熬汤、和面、拉面,煮面、捞面、盛汤到调料,等面的客人透过开放厨房,整个流程能看得一清二楚,在吃面前就已开始享受视觉盛宴。
分工协作,忙而不乱,透过一碗牛肉面,还能看到丝绸之路上的协作“精神”。
接单的师傅刚下单子,拉面师傅用早已由和面师傅揉好的面,快速拉出面条,并流畅地抛入滚烫大锅。煮面师傅围着热锅不断搅动,等待拉面出锅的火候,迅速捞出。调料师傅接过面碗,盛满已经熬好的牛肉汤,再加上辣椒、蒜苗、香菜等各种配料。这一前后衔接严丝合缝的流水线,别人看得眼花缭乱,后厨的师傅们却高效运转且有条不紊。
兰州街头的牛肉面馆,几乎没有打出“正宗”的字样,因为兰州人自己心里明白,哪家适合自己的口味。招待宾朋,兰州人会带你去他心目里最正宗的那家面馆。
兰州人吃牛肉面,也多半不太讲究斯文,里面坐不下,外面也能蹲着吃,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牛肉面端上来,唏溜溜,几分钟就下肚,直吃得额头冒汗,还要把面汤喝个精光。
牛肉面已经成了兰州的城市名片,感受“丝路精神”,点一碗开放包容的牛肉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