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学校的文艺宣传队

19.11.2014  14:20

    1975年,我在榆中县城关公社杨家庄学校读初中,学校由小学和初中两部分组成,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十二位老师,三百余名学生。当时是“文革”时期,开设的课程少,课程简单,没什么课业负担,班主任杨生方老师就教我们拉胡琴。

    学校有一把二胡和板胡,有六七个学生来学习演奏,乐器不够用,杨老师发动我们向村里人借,借不到,花钱买。我没有借到,花十八元钱在兰州市张掖路文化用品商店买了一把二胡,经过三四天的练习,学会了用“52”弦演奏歌曲《东方红》。学校有几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战地新歌》,上面有三百多首歌曲,老师给我们选歌曲,我们抄写歌词歌谱,学唱学奏。一把板胡、几把二胡,课外活动时间,或教室,或校园一角,凑在一起练习演奏,先合奏几首会拉的曲子,再找地方单独练习新曲子。《东方红》是全国流行的革命歌曲,是很多广播电台早晨播音的开启曲,也是我们学会的第一首曲子,节奏舒缓、有气势,适宜合奏,因此,我们每次合奏练习的第一首曲子是《东方红》。杨老师毕业于银川师范学校,有音乐特长,指导有方,一学期下来,我们会用“52”弦、“15”弦和“63”弦演奏三十多首曲子,这些曲子大多是革命历史歌曲、电影插曲,也有刘天华的《月夜》《光明行》和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等。

    学校有一名“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见我们能演奏很多歌曲,就让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去田间地头搞政治宣传。宣传队很快组织了起来,由十几个学生演员和乐队组成,乐器有一架洋琴、一把板胡、三把二胡、一支笛子、一副木鱼、一双铜铃。王文达老师负责,课外活动时间排练节目。

    杨家庄大队有六个生产队,文艺宣传队成立后,就去生产队演出。演出的节目有合唱《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大生产》,小合唱《万泉河》(影片《红色娘子军》插曲)、《火车向着韶山跑》、《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影片《地道战》插曲)、《阿瓦人民唱新歌》,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毛主席领导的好》(沂蒙山小调),表演唱《手拿碟儿敲起来》、《赤脚医生向阳花》(影片《红雨》主题歌)、《春苗出土迎朝阳》(影片《春苗》主题歌),舞蹈《新生事物好》、《喜交爱国粮》、《北京的金山上》,眉户剧《四老汉学“毛选”》(“毛选”即《毛泽东选集》)、《庆丰收》,乐器合奏《绣金匾》、《南泥湾》、《映山红》(影片《闪闪的红星》插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当时有修梯田的大会战,六个生产队的壮劳力集中在一处修梯田,到了大会战工地,宣传队的队员们先帮社员铲土、推架子车,到了休息时间,社员们围坐成一大圈,他们有的坐在架子车上,有的坐在平放的铁锨上,一边吃炒面(炒熟的小麦磨成的面粉)、洋芋,一边看演出。演员们没有化妆,没穿舞台服装,道具是简单的彩带、纸花,乐队用的简谱是手抄的,谱架是用粗铁丝自己制作的,但是,大家演得很投入,每演完一个节目,空旷的田野里会响起噼里啪啦的掌声。

    这支小小的文艺宣传队,在校园、田间地头演出,也在榆中县电影院、县城广场主席台演出。1977年春季,学校文化课被重视了起来,文艺宣传队结束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