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
6月22日,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大漠驼铃声脆到海上云帆高张,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融汇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抒写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历史总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昭示着未来。今天,一个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宏伟构想给古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丝路精神,又一次迸发出蓬勃生机。
■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
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最具发展潜力的合作带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东盟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
自此,这个简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成为历史坐标上一个新亮点。随后,它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这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
从地图上看,“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这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上升期。我国现为不少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近10年来,我与这些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19%,对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均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总量的年均增速。
如此瑰丽的画卷,空前宏大的手笔,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目光,激发起不同肤色的共鸣。
该怎样从历史、世界、现实的维度考量和定位“一带一路”?
——它是对历史血脉的有力接续。
当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商旅不绝”时,正值古代中国的黄金盛世。及至近代,风雨飘摇,山河凋敝,古丝路也陷入荒凉与沉寂。近百年来,人们一直渴望重新“凿通”丝路,孙中山先生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议修建北疆铁路,联结欧亚,但以彼时的国运,类似想法只能流于纸面。如今,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一带一路”传承薪火,丝路精神更显珍贵,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它是对世界发展的果敢担当。
100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德预言,中亚位于欧亚大陆“心脏”,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枢纽地区。而今,这片曾拥有丝绸古道的土地回荡着种种声音:日本推出“丝绸之路外交”,美国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亚欧板块之大,容得下其中每个成员的发展。“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视野、气度与胸襟。
——它是对现实机遇的主动把握。
当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亚欧国家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进一步催生域内发展活力、合作潜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方面“一带一路”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总体上“东快西慢、海强陆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经贸、科技、文化等合作,有利于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红利,让我国在与周边国家携手发展中赢得更多机遇。
■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
承载着互信互鉴互利等理念的丝路精神历久弥新
“北京大胆调整全球姿态”“崛起的中央帝国打出历史牌”,这些多少有点夸张的表述,折射出一些人对“一带一路”的复杂心态。与此同时,众多外媒纷纷“点赞”:“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伟大方案”“能将中国的经济奇迹复制到整个亚洲”“北京没有把新丝路作为大国政治角逐的符号”……
新丝路究竟“新”在哪里?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讲起一桩见闻:在嘉峪关景区,有一座再现汉唐丝路盛况的蜡像馆,只见5位忙着审理通关手续的中国官员,有3位竟是缠头巾的波斯人!“波斯人当通关官员,说明当时来华外国人很多,也说明我们有容乃大。”
现今,蜿蜒徐行的驼队,已变为疾驰如电的高铁;九桅十二帆的宝船,也被大型集装箱货轮所取代。而承载着互信、互鉴、互利等理念的丝路精神经风沐雨,历久弥新。
“‘一带一路’构想的本质就是继承和升华古丝路精神,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历史已经并仍将证明,这种和平发展的鲜明符号能引发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凝聚力。”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说。
新丝路是开放之路。中国最西端,新疆喀什,5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正在兴起。“向东,我们是内陆腹地;向西,我们却是开放前沿。伸开双臂,迎接西面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常亮说。与古丝路相比,“一带一路”辐射更广,延展更深,市场更大,将构筑新一轮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以开放倒逼东部转型和西部大开发,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新舞台。
新丝路是发展之路。发展是亚欧人民的普遍诉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经济不平衡凸显,例如,中亚五国加我国西北五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每个沿线国家的战略目标。借助“一带一路”,该区域成为各国利益共享地带,将政治关系、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整合域内资源,拓宽发展空间,缩小地区差距,造福沿途人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史育龙举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2013年达4436亿美元,到2020年将翻番至1万亿美元,这是多么诱人的‘蛋糕’!”
新丝路是和平之路。新丝路的题中之义,恰如丝绸一般柔美。中国梦是和平、友善的梦,中华民族血液里没有掠侵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许多土耳其人仍将中国亲昵地称作“古代亲戚”。古丝路上的中国,从未图谋领土扩张和霸权;开拓新丝路的中国,明确表示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提出“一带一路”,绝非抢资源夺市场,而是强化各方合作;绝无“中国威胁”,而是倡导对话和平,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构筑多元共生、包容共进的区域环境。
新丝路是共赢之路。“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新丝路与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富民”目标对接,与哈萨克斯坦的“2050年发展战略”呼应,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共振,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稳定发展战略”交汇……商务部政研室主任沈丹阳认为:“沿线国家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很强,新丝路将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把经济互补性转为发展推动力,产生叠加效应,让亚欧两大洲人员、企业、资金、技术活起来、火起来。”
新丝路是安全之路。中亚向来是“三股势力”汇聚之地。建设新丝路,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三股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生存土壤,不断改善地区安全环境,为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条件。新丝路也将化解能源领域的“马六甲困局”,保障相关国家的能源安全。
新丝路是融合之路。古丝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往的结晶,从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到西域香料、珠宝、医药、汗血马,它们连通的不只是商品贸易,更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交融而丰富,“一带一路”超越国度,跨越时空,“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使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融愈益深广,拉紧友谊纽带,增进理解互信。
■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五通”紧密连结,打通域内贸易流产业带联通网人文圈
建设“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
以点带面,从线到片,新丝路正在助推区域大合作。
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五通”,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五通”之间紧密连结,相互促进,将打通域内贸易流、产业带、联通网、人文圈。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何茂春描绘“通”的魅力:当古丝路上关隘林立、土匪横行之时,从中国运到罗马宫廷的丝绸价格飙升,几两黄金才能换一两丝绸;同样是在中古年代,当丝绸之路畅行无阻之时,一两白银就能换几两丝绸。
目前,“五通”扎实推进,前景看好:
政策沟通——沿线一些国家着手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探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近期召开的亚信峰会上,多个与会国表示愿意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有的还与我在油气、物流等领域开展一些重大合作项目。“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以共建丝绸之路为主线,就新形势下加强中阿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道路联通——“西欧—中国西部国际公路运输走廊”建设提速,其中哈萨克斯坦境内段已完成2/3。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即将通车,成为中国在国外建成的第一条高铁。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骨干通道建设也在加快推进。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国内城市与中亚城市之间的直飞航线日渐增多。
贸易畅通——相关各方力促贸易投资便利化,比如,中哈连云港物流场站正式投产,将提升过境货物运输效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耳其都有将中国商品转销其他国家的具体措施及进一步打算,并正在简化与中国的贸易手续。中方也在引导国内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赴沿线国家投资办厂。
货币流通——中俄在本币结算方面已有良好合作。哈萨克斯坦的不少市场都在流通着人民币。在土耳其,当地政府和商会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人民币或土耳其里拉成为新的国际货币。
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丝路意识在沿线国家早已落地生根,民意基础深厚。古丝路途经的城镇中,建筑、壁画等记录了昔日繁盛,颇受当地人惜护与推崇。一批以丝路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旅游线路陆续亮相。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路呼唤新思路,沿线省份抢抓机遇,“一带一路”热潮涌动。
新疆定位“核心区”。新疆是古丝路的真正要冲。“我们要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把新疆建设成丝路经济带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当好主力军和排头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董忠说。
陕西打造“新起点”。古丝路东起长安等地,曾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盛景。“作为‘新起点’,陕西是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丝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说。
甘肃经营“黄金段”。狭长的河西走廊踞古丝路“控扼制胜”之位,在甘肃绵延1600公里。“我们将以完善综合交通、能源通道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张生桢说。
广西争当“先行者”。合浦是“海上丝路”发祥地,“广西与东盟‘一湾连七国’,有条件有能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负责人李延强说……
共商,共建,共荣,共享,共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承贯古今、连接中外,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之桥,对人类发展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中国梦与世界梦始终相通。曾经花雨缤纷、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如果说千年前的驼铃摇响了沿线几个世纪的兴盛,那么,今日中国首倡的这条新丝路,必将引领亚欧和世界奔向新繁荣,共创新奇迹。
图片说明:
图①:6月26日,首列通往中亚和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合肥北站起航。
李 博摄(人民视觉)
图②:甘肃天水星火机床厂技工在制造向欧洲输出的产品。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图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丝路国际研讨会与会嘉宾参观丝绸商品展位。
新华社记者 卢 哲摄
图④:海口港已成为面向东南亚贸易的重要窗口。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题图制作: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