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要避免形象工程

07.01.2015  03:29

    建设“一带一路”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虽然对此解读已经很多,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点需要着重指出,那就是一定要让“一带一路”建设“接地气”,别出现适得其反的形象工程。

    “接地气”通常是指要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和诉求,不能好大喜功,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行事。转换成外交语言,“接地气”可理解为“夯实国家关系的民意基础”,做到“民心相通”。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首先对话要切实体现“”与“”,要以“取信于邻国、正面影响邻国”为主要实践目的,谨防自我标榜,自称是“利他主义者”。坦率地说,“一带一路”构想就是按照以外促内的倒逼思路,对原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和拓展,但也应让国际社会了解,“一带一路”不是一个自私或以邻为壑的构想,它具备充足的制度和利益的包容性。它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的。民心相通的工作不应建立在模糊语言的基础上,不能增加他们对我们的猜疑和提防。我们应公开地向他们表明战略意图,让“一带一路”建设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更加清晰、透明。

    其次,尽管“一带一路”构想完全符合中国开展离岸一体化合作的战略逻辑,但也要深刻认识沿线国家参与建设的必要性。“一带一路”构想是国际性集体事业,它可以充分对接现有的上海合作机制、谈判中的中国-海合会自贸区机制、筹备中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亚经济共同体机制,甚至是吸纳美国、日本对此设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一个各种机制互相补充的协调平台,来让经济各区域主体更充分地享受到不同经济、安全合作机制带来的便利。邻国的安全、繁荣和发展将大大有利于中国的安全、繁荣和发展。同样,中国的发展也大大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繁荣和发展。

    第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规模大小各异,政治体制千差万别,要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地区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经济带并非易事。只在政府层面进行政策沟通和协调是不够的,我们切不可忽视当地民意。我们要了解当地人民最需要什么,而不是当地政府最需要什么,要分清所在国政府与所在国人民的想法是否一致,所在国政府是否为取悦选民在搞形象工程,合作的项目是否“接地气”。在政策尚未沟通好,民意基础还很薄弱的地区,尤其是能源与基建项目切不可“大跃进”式地一哄而上,要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避免重蹈密松水坝项目的覆辙。

    《孙子兵法》讲“攻心为上”。我们只有尊重民意,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季平(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