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珍:为“一带一路”建设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

27.10.2014  20:21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甘肃省委主委张世珍在2014“陆海丝绸之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讲话。

    自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战略决策以来,甘肃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争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排头兵。作为“一带一路”中,西部地区节点城市的重要一员,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究竟具备哪些独特的参与优势?拥有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职能的民盟甘肃省委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10月13日,借“陆海丝绸之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敦煌召开之机,本网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甘肃省委主委张世珍。

     独特优势为“丝路”黄金段建设打基础

     新华网甘肃频道: 张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自去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来,我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努力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那么,在您看来,我们所依靠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张世珍: 您好,比较独特的区位、人文、资源和产业优势是我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最好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就区位优势而言,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段和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融合之地。丝绸之路贯通全省,绵延1600余公里,既是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能源输送的大通道和物资集散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真正的黄金段和面西开放的战略门户,在促进中外交流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是人文优势。我省与中亚西亚国家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源远流长。汉代以来,张骞通使西域、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开启了依托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隋唐以来,开放沿途各关隘,丝绸之路更加畅通,隋炀帝曾在我省张掖召开万国博览会,见证了当年经贸文化交流的辉煌。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东干族”,仍然保留了甘肃、陕西的方言土语、生活习俗,创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用俄文字母拼写出的东干文,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甘肃人文资源为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过重大贡献,也必将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再次,从资源优势来看,甘肃拥有丰富的矿产、水电、风能、光热和文化旅游资源。已发现有用矿产179种,其中镍、钴、铂等12种居全国首位。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储量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开发条件优越。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黄金段和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资源丰富。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天水麦积山等著名遗迹享誉海外,这些厚重的人文优势,使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成为可能。

    最后,是产业优势。“一五”时期,国家布局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甘肃就有16项;“三线”建设时期,全国有142家企业和科研单位迁驻甘肃。经过多年建设,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并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基地,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