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好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开放首日见闻
5月12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启用。图为记者们在新闻中心内工作。
本报记者 邢 雪摄
初夏的北京,晴空湛蓝,清风拂面。道路两侧的旗子上,“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标语格外醒目。5月12日,设在国家会议中心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正式开放,本报记者与工作人员和众多志愿者一起,第一时间踏入新闻中心,感受中外各界对论坛的期待与盼望。
敞敞亮亮,新闻中心让记者宾至如归
孩子们开心玩耍、老人们怡然地打着太极……新闻中心文化展示区,中外摄影家的一幅幅摄影作品描述了他们心中的北京,有红墙黄瓦的古朴,有高楼大厦的现代,有科技创新的生机勃勃,还有人们的幸福与快乐。论坛主办方还精心准备了近100幅照片展示其他国家风景名胜及建设成就,让每个国家的媒体代表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景致,让客人们有回家的感觉。
一进门的资料展台上,整齐摆放着有关“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北京风情、中国风光和文化的各种书籍和影像资料。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一共带来19种语言、近4万册(套)、60多种书籍,最受欢迎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0个语种版本,近500本,在展台上颇为醒目。“大家争相领取这本书,供不应求。”工作人员特意提醒记者,“如果想要,明天请赶早。”
参与此次报道的媒体记者来自近100个国家,共4000多人。新闻中心主任王晰宁说,为落实开放办会、绿色办会、节俭办会的宗旨,新闻中心专门对场地各功能区进行了优化。现在,能为记者提供约500个工作台、几十个工作间以及十几种语言翻译服务,此外还设有5个新闻发布厅,供媒体设备运行和演播。
为照顾各国记者不同的饮食习惯、文化习俗,组委会准备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食品,而且准备了清真食品和素食等。会场里还设置了医疗室、祈祷室。
外交学院的白洋是此次在国家会议中心服务的1300多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也拉近了我们和这些国家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她和她的伙伴们期待通过为论坛的服务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出力。
硕果累累,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如数家珍
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长安出发,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5月12日上午,新闻中心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的主角就是陕西省。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介绍了过去3年多来,陕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未来陕西省的目标是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五个中心,即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黑龙江省的新闻发布会上,副省长李海涛宣布:“5月13日,大庆沃尔沃生产的轿车将通过哈欧班列运往比利时,比利时副首相到大庆参加启运仪式。”黑龙江充分发挥与俄罗斯远东、东西伯利亚地区毗邻的地缘优势和联结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道优势,正建设包括“滨海1号”、同江黑龙江界河铁路大桥等在内的一系列互联互通项目。至2016年底,黑龙江省与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实现贸易额116.3亿美元,占全省同期进出口总额的70.3%。
福建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郑和就是从福州长乐港扬帆七下西洋。”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叶飞文在发布会上表示,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福建宏东远洋渔业公司毛里塔尼亚建设了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渔业基地,总投资达2亿美元,占地9万平方米。2016年产值超过6000万美元,聘用1400多名非洲员工。
“鄂尔多斯集团在柬埔寨投资设立发电厂,电力项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发电量占其全国电力的约1/3,为柬埔寨工业生产、电力供给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各界高度好评。满洲里一家企业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投资建立果蔬分拨中心,投资3000万美元,每年分拨70万吨果蔬,为气候寒冷的俄罗斯民众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郭刚介绍。
兴致勃勃,外国记者纷纷整装待发
新闻中心开放首日,迎来不少关心“一带一路”建设的外国记者。
在资料展台领取相关资料的德国电视二台记者沈路哥说,他所在的电视台为这次报道派出了3名驻京记者团队,他当天是为提前踩点来的,这样周日论坛开始时,他们“能对报道做到心中有数”。“新闻中心空间宽敞,工位充足,各种服务设施都很完善,软件硬件都能满足我们的报道需求。”沈路哥对即将开幕的论坛充满期待。
“我们最关注的是这次论坛能给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带来哪些效益。”西班牙埃菲社记者安东尼奥·布洛托说,古丝绸之路是亚洲和欧洲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现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很多普通民众还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亚洲的事情,“这正是我们来报道的原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什么是‘一带一路’。”
“中国有先进的铁路建设和运营技术,中企在阿富汗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工程,极大改善了阿富汗的落后现状。”阿富汗人民之声通讯社记者帕维孜·汗说,他此次将全程报道论坛,让更多阿富汗民众了解“一带一路”建设,了解中国发展现状,希望能够从中国介绍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阿富汗改变面貌。
“我知道中国有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这切中了发展的关键。当前蒙古国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一带一路’倡议来的正是时候。”蒙古国通讯社《蒙古消息报》(中文版)社长孟和图拉到北京来采访的目的就是“把更多发展的佳音传回国内,让更多蒙古国的老百姓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对蒙古国的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让沿线国家人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世界对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充满希望。
盛会在即,北京敞开双臂,欢迎四面八方来客。
(本报记者王新萍、暨佩娟、姜波、黄发红、邢雪、宦翔、谢亚宏、庄雪雅、白阳、杜一菲、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