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清水县一家三代婆媳对盲眼邻居的亲情守望

23.11.2015  09:11

  刘引菊扶着王启财回家。

  53年前,赵元英的婆婆就告诉她,一定要帮忙照看好隔壁的盲眼“叔叔”;25年后,儿媳进门了,婆媳间再现同样的情景同样的嘱托,婆婆的“叔叔”自然而然成了媳妇此生要照料的人。

  “老人眼睛看不见,对于我来说,无非是添一双筷子多一瓢水的事。”也许憨厚的儿媳自己都忘了时间,这双看起来似乎有些“多余”的筷子,在她家的饭桌上已添了25个年头。

   盲老汉吃了二十多年的一碗面

  清水县土门乡丰盛村地处县城西北山区约60公里的地方。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爬行,快到山顶时,向远处望去,被山雾笼罩的村落如同披上一层薄纱。而农家炕洞里冒出的缕缕白烟,成了沿途山区村独有的景致。

  11月12日一大早,刘引菊和往常一样,早早就起来了。她朝婆婆住的上房望了一眼,只见屋内光线还暗着,因记挂隔壁王爷爷——王启财的炕是否还热着,想去看看。

  掀起门帘,一股冷风倒灌了进来,她不由得打了寒战,戴上袖套,推开门走了出去。

  出门右拐十余米,一间一砖到顶、白色瓷砖贴面的房子,便是五保老人王启财的家。

  走到门口台阶上,刘引菊扣了一下门环,屋内有声音传来:“门开着!”

  刘引菊推门走了进去,屋内黑漆漆的,烟味呛人。她顺手拉开灯,看到王启财坐在炕上,手里握着水烟锅准备抽烟,屋内弥漫着浓烈的烟味,刘引菊有些担心了!

  “这几天您嗓子干,让您不要一大早就抽烟,咋就是不听呢?”刘引菊一边伸手摸了摸火炕的温度,一边说道。

  “早上想吃点啥,烧点浆水拌汤泡馍吃能成不?”

  “今儿早上你们吃去,我打天不亮就想喝一口罐罐茶。”两人一问一答。

  刘引菊整理了一下被褥,炕还有些烫手。也用不着客套,打理完这边,刘引菊返回家给公公、婆婆做早饭。这是她每天要做的事情。

  转眼间,午饭时间到了。和面、擀面、烩臊子,刘引菊又忙乎起来了。

  一切准备就绪,转眼到了饭点。

  刘引菊把调料、一盘胡萝卜丝咸菜端在炕桌上后,正准备出门去喊王启财吃饭,不料在大门口迎面碰上了老人。

  扶着老人上炕坐好,刘引菊赶紧跑回厨房。此时,忙了一早上的公公和腿脚有些不太利索的婆婆也都回来了。刘引菊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第一碗放在王启财面前。

  “赶快吃,面泡软了又嫌我擀的面没嚼头!”

  “你只要不嫌弃我,把这碗面给我经常供上,我就烧高香了,哪还敢挑三拣四。”刘引菊和王启财开着玩笑,逗得公公、婆婆大笑。

  吃着饭,王启财悄悄地给炕头上另两位老人说:“你俩要经常提醒我呢,不能老给这娃发脾气,你说我吃人家、穿人家的,咋就管不住自己这张讨人嫌的嘴呢?”

  “你的臭脾气整个村的人都知道,逮着谁骂谁,谁敢惹你老人家?你爱唠叨就唠叨去,我家引菊才不介意呢!”刘引菊的婆婆笑着说。

  “引菊,今天的面好得很,明天还是要擀成这样的哦!”王启财笑呵呵地说。

  “这碗面我给您做了20多年,手法也该长进了些吧,您老就将就着吃,我也将就着做,咱家日子就这样永远推下去了!”刘引菊边吃边说。

   一家三代婆媳共守一个承诺

  刘引菊今年45岁,是村民王福润的媳妇,育有一儿两女,大女儿外出打工,其他两个孩子还在上学。

  自打嫁进王家的第一天起,婆婆赵元英就郑重地对她说:进了王家的门,王家的媳妇可能比别人家的担子要重些,除要照应家里,还要照料隔壁的盲人老汉。

  “王老叔就住在我家隔壁,打他母亲在世时,母子俩一直都是我的父母照顾,几十年下来现在都轮到我儿子这辈儿了,我们不照顾怎么办?”刘引菊的公公说。

  王启财今年69岁,先天性双目失明,12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便与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子俩丧失劳动能力,照顾他的差事就被刘引菊的婆家爷爷和奶奶接了过来。至今,祖孙三代人已坚持了50多个年头。

  “一家三代人照看我,没有他们一家人我活不到这个岁数。”王启财老人哽咽着说。“我什么都干不了,烧炕、洗衣都是引菊干,一天三顿饭都在她家吃,他们家早就把我当自家人了。”王启财感动地说。

  “18岁那年,我嫁到了王家,那时候婆婆就已经在照顾他了!”73岁的赵元英回忆起多年前的事,记忆犹新。

  赵元英说,那时候是人民公社,家家户户的口粮要从生产队去领。她记得很清楚,每次给隔壁王老叔送饭,都是定量送的,每顿盛一小碗放在炕头,招呼吃了就行。

  “那时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紧,饭里清汤寡水没油没盐,当时不给王老叔定量送,一是怕吃多撑着了,二是担心下一顿没口粮了!”赵元英回忆说。

  赵元英进门后,婆婆就跟她一遍遍地嘱咐:“我身子骨现在还硬朗,可以照顾他们母子,以后万一我干不动了或不在了,你一定要把他们好好照料下去。”

  婆婆的话,赵元英记了大半辈子,也照做了大半辈子。

  王启财48岁时,残疾母亲离他而去了。从此,他的一日三餐、吃喝用度,全部成了赵元英一家的事。

  “1957年,我家就是五保户,现在也是。国家政策好,这家人更好。我虽说眼睛看不见,但记着他们家的好心好意。”王启财对过去的事记得一清二楚。

  25年前,刘引菊嫁给赵元英的儿子王福润,结婚的第一天,赵元英如同当年自己的婆婆嘱咐她一样,郑重地把新媳妇叫到身边,把照顾王启财的接力棒又送到了刘引菊的手中。

  按村俗辈分,刘引菊应该叫王启财爷爷了。“婆婆给我说完后,还专门领我去王爷爷家看了一下,当时走进那个黑乎乎的屋子后,看见他正蜷缩在炕上,实在可怜。”刘引菊回忆说。

  看到这一幕,刘引菊二话没说,就从自家背来一些柴禾,为王启财烧热了炕。

  从此,刘引菊开始接手照顾王启财的一切饮食起居。天气好时,有空时就扶着老人出去走走,晒晒太阳。

  庄户人一年四季都忙,对于刘引菊来说,家里家外的活多得似乎忙不完。8年前,本来身体硬朗的婆婆不小心摔断了腿,那段日子,刘引菊忙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自那以后,一条腿安上假肢的婆婆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了,有些忙给儿媳也帮不上了。

  “前几年,遇到阴天下雨,婆婆的腿就疼得无法走路。公公也年龄大了,帮不了我什么忙,丈夫一年四季外出打工,孩子也还小,我还种着七口人的地,管理着一个3亩果园。每天照顾完老的又要看小的,那几年确实有些苦。”憨厚的刘引菊低着头、搓着布满老茧的手说。

  为了让自己的时间够用,刘引菊在时间分配方面精打细算。“我几乎每天五点多就起来了,先把家里的事干完,然后就去忙地里的,一天干下来,脚底都跑得疼,只能强忍着。”

  虽然忙,但刘引菊从没忘记当初对婆婆的承诺,照顾好王启财成了她一天必修的功课。

  即便如此,有时手里活一忙,难免会闹出误会。

  有一次,因为家里的一点急事,刘引菊给王启财的炕没有烧热,他就闹着说讨人嫌了,“引菊不想照顾我了”。邻居听到后都说王家这是何苦呢,大半辈子了一点好都没落下。然而,对于王启财动不动发脾气早已习惯的刘引菊却呵呵一笑说:“老人无依无靠,有怨气了让发一发,心里就踏实了!”

  随后,刘引菊还是一如既往对老人呵护照顾。

  婆婆赵元英看着眼前憔悴的儿媳,心生爱怜。她说:“人家富人家给后辈儿孙留下的都是家产,我们家穷,没什么家业,能传下去的也只有把这么个大活人接辈传代照顾好,最终给他养老送终。”

  “引菊家上有老、下有小,是村里少有的贫困户和低保户。”村文书王国强说。据他讲,刘引菊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她家老少三代至今住的是娃太爷手里盖的土坯房,日子过得很是紧巴,住房也看起来已经有些破旧不堪了!

  然而,三代婆媳相传,坚持多年,为了兑现一个彼此间的共同承诺。村里人说,王家一家人不容易,他们是难得的好人!王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家中有比富足更值钱的东西,那就是全家人几十年来一点一滴,传下来了一份精神。

   贫困家庭的好儿媳

  据村民回忆,刘引菊娘家自祖辈起,刘氏一门怜贫济弱、孝老爱亲的品行风范就已经在邻里盛传。

  小时候,刘引菊就十分孝顺,白天扶年迈的奶奶晒太阳,晚上给老人端水洗脚。母亲做饭时,忙前忙后摘菜烧火、洗涮碗筷也是她分内的事。父母不在家时,照顾弟弟、妹妹,操持家务都不在话下,在村民眼里就是个很懂事的“小大人”。

  “即便是自家的事,都忙不过来,何况面对一个毫不相干的瞎眼老头呢?引菊确实做得不错。”提及刘引菊一家多年来的无私付出,丰盛村文书王国强动情地说。

  “这个人大名叫王启财,但村里人这十几年来都叫他‘幸福’。说实话,有儿有女的也未必过得有他这么舒坦,他真的很幸福。”丰盛村老支书感叹道,“虽然眼睛看不见,一日三餐都有人做,真是享福着哩。”

  村民记得很清楚,2008年地震时,王启财住的一间老屋岌岌可危,村上当时集资给他盖了现在住的这间砖瓦房。

  在这个村子生活了一辈子,刘引菊一家对王启财的精心照顾,76岁的村民刘莲英悉数看在眼里。

  “‘幸福’比我们都幸福,三辈人照看着哩,吃饭时一碗一碗调好,才送到手里,谁还享过这种福。”刘莲英老人说。

  “农村人一般都是三四个儿女,但儿女成家后,大部分都去外地打工,到最后只有老两口伴着孤独过一生。你看我都70多岁的人了,每天还要下地干活,还要里外忙碌,哪像人家‘幸福’,一辈子都有人照看。”刘莲英笑着说。

  “以前我觉得他们一家很傻,三代人照顾一个不相干的人,现在看来,引菊的三个娃一个比一个乖巧,一代人比一代人孝顺,我们都羡慕不已。”一名村民发自肺腑地说,王家几十年坚守的家德家风,也潜移默化着正在成长的这一代孩子。

  -文/图 首席记者 王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