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晚会
演出前,老师向孩子们做最后的叮嘱,但和平时一样,为了避免孩子们依赖看口型,老师在对孩子们叮嘱时有意遮挡口部。
精心化妆,准备演出
特殊儿童的新年联欢会
亲人们流着泪记录下了孩子们的成长
一男孩演出前冲着记者的镜头摆POSS
央视里的那个公益广告,一群小孩欺负一个带耳蜗的孩子不会说话,愤怒的父亲正想教训那些孩子,握拳的手却被一只小手轻轻牵住,一声嘶哑的“爸爸”,刹那间父亲回首,表情惊鄂激动。如果你没有被这个广告打动,那是因为你从未知道带耳蜗的孩子和他们的世界。12月26日下午,在兰州启聪聋儿康复中心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上,记者就被那些耳蜗孩子们的深深打动。感动
这是记者经历过的最朴素、却是最热烈的演出,台上的每一个孩子并不标准的舞姿都能引来台下热烈的掌声,而每一个跟演讲相关的节目,往往是孩子还没有说完,家长们早已感动得泪流满面。
小演员张礼军今年只有5岁,以前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没有小朋友跟他玩,来到这里之后,他不但有了很多好伙伴,同时还会讲话了。妈妈看到儿子礼军在舞台上的表现,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年之前,小礼军还是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的孤独孩子,以前他听不到,只能自己玩,听别人说话看口型判断。装了耳蜗,世界并没有改变。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一个没有听力的孩子装了耳蜗,就自然会听会说了。而实际上从无声的世界到有声的世界通过耳蜗手术,技术就能解决问题。但从能听到会说,需要的就是专业训练了,后者需要天赋,更需要孩子与父母的坚持。为了配合启聪康复中心的训练,礼军妈妈说每天仅竖起大拇指表扬宝宝,她的手指都举抽筋了。
付出
主持节目的王亚丽老师也在台上几度哽噎,为这些孩子出色的演出,也为自己这一年的付出。很少有人知道让这样一些孩子会说会表达,老师的付出是何等艰难。舞台上那个会画会说的小女孩叫牛婧,刚来时没有聆听习惯,发音也没有气息。仅语训发音,王亚丽老师就用了一个多月,很多时候,她不得不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加班为牛婧补课,为了建立声音与实物的联系,帮助孩子发音,她把食指放进孩子的嘴里按压发音,常常被咬破手指,或被吐一身。一个音几十遍上百遍的练习,才有现在会读课文、会说儿歌、会写字、会画画,能与别人对话交流的牛婧,她怎么会不流泪。
泪水
记者了解到,虽然来这里的孩子们昂贵的耳蜗手术费用由国家承担,但由于前期周转于各个医院检查,后期的康复培训等,很多家庭已是负债累累。4岁的男孩张铎来自会宁,先天耳聋,父亲腿有残疾,母亲聋哑。全家的经济只靠家里的几亩薄田。张铎做了耳蜗手术后,父母又举债几千元,把孩子送到启聪康复中心,只想让孩子能叫爸爸妈妈就可以了。王亚丽还记得刚来时,张铎和父母的全身衣服补丁摞补丁,这让她几乎不相信,现在还有这样贫困的家庭。训练了两个多月,张铎会说了,尽管不舍得不甘心,但没钱的父母不得不打算带张铎回家。王亚丽流泪了,她知道这个孩子不语训,回家意味着永远不会再说更多的话了。王亚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一个叫陈燕垣的女企业家。她感动了自己的朋友,陈燕垣给张铎捐助了学费。在晚会现场,张铎现场拉住陈燕垣叫“妈妈”。亲生父母与这个给予了孩子第二次语言机会的“妈妈”,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兰州晚报记者王巧灵/文甘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