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迟到的心瓣

13.03.2015  13:52

    小如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是从《文史知识》悼念文章上获悉的。远在兰州的我对先生的去世深感哀痛。我曾就读于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不是先生的亲传弟子,但聆听过先生的讲座,对于我,先生是业师了。今遥寄一叶星瓣,尚祈罄香祝祷,愿化作花路心雨,以慰先生远行。

    记得是1979年9月下旬,系办公室贴出了一纸讲座通知: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前来我系讲学。消息立刻不胫而走,大家奔走相告。9月24日,系里两百多师生齐聚阶梯教室,连过道台阶都挤满了人。小如先生此时年近六旬,穿一身灰色夹衣,头发已大半白。他面庞清峻,操一口流畅的普通话,给大家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大家边听边记,对吴先生的讲解,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凝视先生从容亲切的长者风范,聆听他不紧不慢、抑扬顿挫的讲解,使人想起了我们的老系主任、校勘训学专家彭铎先生对中文系同学的“四个一”要求。他讲教师的标准,要一表人才,一肚子学问,一口官话,一笔好字。眼前的这位业师不正是这“四个一”的楷模吗。

    小如先生这次讲学前后延续一个多星期。内容包括古典诗词(诗经、乐府、唐诗、唐宋词)、中国戏剧发展讲话两大部分5个专题。他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很深,整个讲座深入浅出、博采众长、旁证博引,典故、旁引信手拈来,持之有故、言能成理。这使我们这些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在校大龄学生感到解渴、过瘾,得到教益。先生的讲课不温不火,似行云流水,清晰连贯。他在讲《诗经·蒹葭》“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4句时,为了解释清楚“”是从下而上之意,还专门画了一个图,说明水的转弯处叫“”。这样使下句“道阻且长”和“宛在水中央”一目了然。

    当时我们这批大龄学生久违学业和校园,不免如渴骥奔泉,贪多过滥,不求甚解,囫囵吐枣。小如先生在解诗时却是从读诗的方法入手,深入细致地释讲。如释杜诗《望岳》时,他强调此诗不能单纯地理解成静止的站在远处望泰山,而是边走边望,越望越近,越写越高。他在释“齐鲁青未了”一句时,讲到作者写泰山绵延不断,从齐到鲁,横跨齐鲁两地还没有看了。在释“阴阳割昏晓”一句时,他强调瞬息之间的明暗转换,令人接应不暇动感很强,写的非常逼真。更可贵的是先生在治学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他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批驳了有的人对杜甫的无端指责和求全责备。对苛求杜甫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只牵挂“天下寒士”,为何不写“工农兵”时,吴教授回应了一句“那时候还没有工农兵呢”,引起全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他在讲解韦应物《调笑令·胡马》一词“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时,贯穿了他“明训诂、通典故、考身世、查背景”的读诗法则,交代了“燕支山又作焉支山,在你们今天的甘肃山丹县”。两个“”字应读为páo,即用蹄击雪,没有赛跑的意思。杭州的“虎跑泉”的跑也应该读为páo,赛跑的跑之意是辛亥革命后才有的。他在讲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中“寒山一带伤心碧”一句时,说过去我讲秋凉了青绿为碧,见了这种颜色伤心。但是说绿的伤心不太好理解,后来我认为是形容“非常”或“极端”之意。现在我们的口语中也有“要命”“好的要命”,这和“伤心碧”的“伤心”意思相似。吴先生这种授人以渔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如同向我们怀中抛洒出一束红丝线,然后再手把手地教我们点缀成一条璀璨的项链。所以听他的讲课不啻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学业方法的传授。

    小如先生讲解《中国戏剧发展简史》时,从戏剧形成前的主要因素讲起,到戏剧的形成,以及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戏剧,脉络清晰,一气呵成。其中对主要流派的融合、分支、发展,重点作家和剧目等都多有涉猎。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在剧目上重点介绍了《窦娥冤》《西厢记》《李逵负荆》《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宝剑记》《鸣凤记》等。在讲解《李逵负荆》一戏时,吴先生认为这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好的一出,写得很精彩。在情节上以李逵和宋江之间的误会构成戏剧冲突。作者通过李逵这一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梁山好汉的除暴安良和严明纪律。在刻画李逵这一人物时没有把他简单化,没有单一地写他的缺点,而是把缺点和优点叠加在一起,李逵的优点是通过他的缺点来显示的,他的缺点对优点起到了烘托和反衬作用,作者这一点把握得很准。剧中李逵性格鲁莽、冒失,处事主观片面,但他有正义感、有强烈的斗争性、有高度的原则。所以写得有分寸、很深刻,使我们对他的缺点感到同情可爱,这就很不简单。他的优点通过缺点体现出来,这是高水平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作者通过爱护和善意的态度写出李逵的缺点,虽没有写一句赞扬的话,但通过剧情反映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作者的观点越隐蔽越好,这种创作方法值得很好地学习借鉴。

    通过吴先生对中国戏剧简史的讲解,我们对戏剧有了一个连贯清晰的了解。吴先生早年授业于京剧名师,不仅博学多能,还是著名的京剧研究家、评论家和名票,他为中国唱片社配唱京剧,在京剧研究和评论方面卓有建树。他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对我其后所从事的宣传文化工作不无裨益,早几年还以南戏四大传奇“荆刘拜杀”为题材创作了中国人物画。至今,我还保留着36年前小如先生到甘肃师大中文系讲学的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