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服务圈“圈”住幸福城区

22.10.2014  04:28

一刻钟精品服务办事指南

居民群众所需政府不再包办

一刻钟承诺书

    步行一刻钟,能走到哪儿?步行一刻钟,能办哪些事?没人说得清。

    生活便捷如何实现?宜居的感觉什么样?现在都能找到确切的答案。

    银行缴费,排队令人心烦;早出晚归,找不到停车位;切剁烹炸,少了料酒没了咸盐;游戏正欢,家中突然漆黑一片……如今在兰州市主城区的上百个社区,就算这些烦恼事都赶上了也不要紧。走出家门三五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小到买菜、吃饭、理发、缴费……大到社保、医疗、文体、政务……社区居民甚至只需打个电话,便能快捷享受到看单点菜式服务。

    这一切均源于我市加快创新社会管理,并在城关区经过三年多时间探索实践、创新推出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而今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实现了“小需求无需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愿望。目前服务圈不仅在城区迅速推广,而且已延伸到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加盟的各类服务机构和网点、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更加丰富,可满足群众各方面生活需求。

    目前除城关区加快推进一刻钟服务圈建设外,其他三城区乃至远郊区县都在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并不遗余力的进行服务内容的拓展,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盘活社区资源开发更多便民服务项目。

    构想:步行一刻钟内可享便捷服务

    “打造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所有网点都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就近实用和方便。”城关区民政局局长丁月英说,为了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市民更多更好地享受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实惠和便利,2011年初,城关区委、区政府提出在24个街道、148个社区打造“一刻钟服务社区”构想,并计划在辖区选择几个街道进行试点。这种构想的好处就是:政府在服务中改变了角色,即就是从前台到后台,从总揽所有项目的建设,到通过协调引导调配各方资源,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实现资源共享和百姓受益。

    当年四月,城关区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方式,梳理出居民急需的15项服务项目,打造围绕政务、生活、卫生、文体、平安为内容的五个服务圈,即以社区居民住所为圆心,让居民出门步行三五分钟、最多15分钟就能享受到购物、医疗卫生、餐饮娱乐、便民家政、文体娱乐、法援等基本生活服务,各街道还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居民所需原则,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要求设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的政务服务平台,在15分钟内就居民的咨询事项给予办理;办不了的一刻钟内联系好有关单位,给居民说明缘由或相关答复。

    建设:先试点后推广建五类服务圈

    记者在四城区采访时了解到,2011年初城关区24个街道148个社区中,有126个社区完成辖区服务单位的摸底,该区也及时根据各街道社区实际,筛选确定将临夏路桥门社区、张掖路大众巷社区等7个街道、15个社区作为试点进行了创建。其具体做法为:将社区摸底资料制成电子台账,对各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股份公司分类,整理纳入到生活、卫生、文体、平安、政务“五个服务圈”中,通过制作一刻钟服务手册,按照快餐、教育培训、服务代办、法律援助等目录、类别等进行信息的细化,辖区居民只需拿着这个册子,就能便捷地选择各种服务。其他区县从2012年开始试点,2013年进行服务圈建设。

    截至目前,城关区各试点街道结合地理、资源优势发挥街道社区功能,建成上百个富有特色的一刻钟服务圈,仅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加盟店达1250家,建立各类社区社团服务组织达133个。如桥门社区针对辖区少数民族集中的人口结构,建成开办“少数民族餐厅”;郑家台社区打造“一线通网络”,建成基本的网络服务体系,并与十余家加盟单位进行签约,做到有效监督规范服务;白银路街道推出365民情直通车,及时解决居民的咨询需求等;畅家巷和曹家厅、大教梁等十余社区,通过建设集活动室、电脑室、图书馆、书画室、乐器室为主的快乐驿站,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的各类场所。

    完善:细化建设标准须达到十个一

    丁月英还告诉记者,为全面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使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更加精细化,城关区在前两年创建基础上,根据五大类服务圈建设内容,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在去年末细化完善服务圈建设标准,即各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十个一”。

    具体包括,制作一张服务网络示意图,即在居民区悬挂标有社区各项服务站点的平面示意图;制作一本服务手册,编制一本集社区一刻钟服务内容手册,免费向居民发放;开发一套软件平台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一套服务结算终端,在社区安装一套能代缴居民电话费、电费、煤气费,帮助居民购买火车票、飞机票的缴费终端;建立一支为民服务队,组建一支由义工、志愿者、楼院长、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组建一支群众文化团体,以社区社团组织为基础,组建群众性文化团队;建立一处综合服务阵地,社区要扩大服务面积,压缩办公面积,将大部分场地作为服务阵地,留予百姓,并协调辖区单位为群众提供服务场地;一套便民服务设施,协调相关单位或个人,在辖区内,安放小型体育设施、建立便民市场超市、建设社区卫生站、建立公厕、小街巷治理、街巷地名标志及道路指引牌等设施;一批加盟服务店,引进辖区具有爱心的家政服务公司、便民超市、医药店、理发店、银行、早餐快餐等服务网点为“生活服务圈”加盟店,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打造一条精品服务街,挖掘辖区资源,主动联系服务商,打造有特色的服务街。

    体验:社区考虑周到办事求助方便

    虽然各区县创建的服务圈还未全面覆盖,但各类服务让居民已感觉到了不少方便。昨日上午10时,甘家巷社区居民闫凯收拾好屋子,从家里出来,步行10分钟,便到了社区百姓文化站,和几位熟人打过招呼后,悠闲的坐到了电脑前,熟练的打开新闻网站,浏览当天的国内外大事。“家里没买电脑,在这儿上会网,再去隔壁的菜市,买点菜回家做饭,既顺路又很方便!”闫凯边上网边对记者说,他是甘家巷社区的老住户,这些年来不管是街道还是社区,都考虑得越来越周到了,无论咨询办事、或者寻求帮助,均比以前方便多了。

    当日下午,记者在酒泉路街道“一刻钟服务社区”服务指南上看到,这个红色的小册子不仅印制清爽精美,而且标明了社区内各类生活服务网点,这些网点都有一个特点:就近、实用、方便。每个网点的设置不仅考虑了周边居民人数、年龄结构状况和日常主要生活需求。前来咨询事情的王新河老人说,他家住酒泉路街道中街子社区,以前想测个血压至少得走10多分钟,才能走到私人开的卫生服务站,而现在下楼就能测量血压了。如果不想出门吃饭,只需打个送餐的电话,几分钟就能送到家来。这都是街道社区为我们做好事!

    创新:居民群众所需政府不再包办

    “正在建设推广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其显著特色是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即将服务商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圈,服务商户除了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要在价格上优惠并且保证质量。特别是为困难居民提供帮助,将不再由政府各级机构包办,而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免费提供给辖区的困难居民。”五泉街道和广武门街道、酒泉路街道等负责人说,为落实全区便民服务举措,街道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构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切实把社区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实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不出社区。

    酒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卉告诉记者,为将辖区居民阶段性救助变为日常救助,街道联系数十家商户加入爱心联盟企业,受助居民可以凭社区发放的“爱心卡”,享受包括理发、沐浴等生活服务,还能领取部分日常用品。这种创新服务在“为老服务”上显得更加突出。在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一些专业的看护公司被委以重任,专门提供便捷、专业的居家养老、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健康关怀和生活服务,这种做法不仅是“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鲜活而典型例子,更为街道社区在“小政府,大社会”的不断演进发展中,盘活社区资源开发更多便民服务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尝试的有益经验。

    链接:五社区服务圈圈圈系着民生

    为让辖区居民生活得更方便,城关区从今年起在24个街道、148个社区打造五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生活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体服务圈、平安服务圈、政务服务圈,最终实现全区城乡居民享受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生活服务圈,即建立以社区家政公司、便民超市、早餐快餐和居家养老等服务网点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配套完善的社区商业网点;卫生服务圈,即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药店、诊所为基础,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治疗、计生服务和常见病等诊疗服务,实现区域内服务和个人信息集中管理;文体服务圈,以社区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社区活动室为基础,实施以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文化长廊为主的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政务服务圈,以标准化的政务大厅为中心,集中受理残疾证办理、廉租房申请、医保参保、失业登记和公众投诉等事项,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管理新体制;平安服务圈,建立以社区警务室为基础的社区安全网,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的巡逻行动,实现社区警务室24小时有人值守,确保社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