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率道而行的书者

13.07.2015  14:05

    金城兰州自古就是咽塞之地,丝路文明的传递,繁盛了文化艺术的承继,尤其是书法艺术,代有人才,辈出名家。汪志刚可算是金城青年书法家中之翘楚。日前,集三十余年书法修习的积淀,挟近年来创作积累的精品,分别在兰州、凉州成功举办了“汪志刚书法作品展”。

    汪志刚于我亦师亦友。脾性相仿,情趣相投,年龄相近,正好相差半轮,我与他的交往,亦似在“半轮明月半轮秋”之中。

    认识志刚之前,听别人说起书画圈的事情,提到过他很多次,对他的一些情况早已耳闻于他人之口,散见于朋友往来的谈论中,特别是大家对他在书法圈内的人品、书品的评价,使我很想结识他,可谓:愈加令人神往之,这也可能就是人们称说的神交。但我,终归是一个懒散之人,虽然与他有一些共同的爱好,平时也还喜欢看书画大师们的精品,从灵动飘逸的点画韵律中,抒解个人点滴的感悟;也愿意在历史文化的涛声瀚海中,使自己得到一些熏陶和感染,冒充为一个“识字人”。但毕竟悟性太差,又没有去狠下一番功夫,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我总是站在圈外,惯于做看客,站在远处观望而已。与专门从事书法技艺的艺术家们,总是距离于门里门外,所以,很久之后,才在朋友的引见介绍下,认识了志刚君。来往愈久,相知日深,但我也是以一个看客的身份,站在书法圈子的门口,看志刚在书桌砚台边,开卷研读,挥毫抒怀。

    志刚,年幼秉承家教,身受浸染熏陶,少年时期就师从大家,受益名师指导,加之自己勤勉刻苦,在汲取中积累,在磨砺中提升,取得今日之成就,情理自在其中。但有如他幸遇,却错失机遇、枉费心智者也不乏其人。矢志不渝的坚持,是体现在志刚身上的一种品质,也是他成功的基石。他对于书法篆刻的痴迷,对艺术追求的坚持,平实中反衬质朴,静默中孕育成熟。终究苍天不负苦心人,“有志者事竟成”,数十年在尺素墨池中的耕耘,撷取了该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果实,汪志刚书法作品展览得以成功举办,初圆了他自己的“中国梦”。

    荀子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传承的形式和精神层面的担当,体现了历代文人学士的风骨和价值追求,书法是书法家的精神寓所,志刚应该是一位书法精神的践行者。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几千年的先哲训导,在当今纷繁浮躁的书画圈子里,几人能持?志刚便是能持者之一,并始终以此为做人作书之根本。“不问收获,只问稼穑”,默默耕耘,如勤劳的农夫般在寒来暑往中悉心临摹;静静参悟,如虔诚的修道者在简牍碑帖中寻梦求索。志刚对书法及书法事业的热爱,绝非停留于表面的浅尝辄止,更非附庸风雅的叶公好龙。从不借助于名士大家,来炫耀自己,也从不追求虚名浮云般的恭维,而是在笔耕不缀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往往是到下班时间办公室人去楼空后,他才在事毕繁杂的书协事务后,静心写几幅字,不使一日虚度。节假公休是他潜心研习的最好时间和最多的时间,所以,绝大多数周末,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去办公室写字的路上”。醉心于挚爱的书法艺术,用一种真性情,一种大热爱,一种全投入,在书法探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书法艺术是人文艺术,书法传承的过程,是对先贤思想精髓的感悟,也是对民族精神和文明承继的弘扬,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蕴藏了丰富的智慧,也蕴涵了高洁的情操,故非有德者不能悟其道,取其真。作为一个书家,作书先做人。志刚对书法的探究不仅仅表现在勤奋刻苦,对书法的虔诚、对历史的尊重让我们看到了求真求实的真性情。“宝剑锋从磨砺出”,服从自己内心的热爱,坚守自己精神的追求,付诸自己不懈的努力,做一个“率道而行”的书者。同时,对长者的尊重、对朋友的真诚、对书法爱好者的热忱,大家有目共睹,感同身受。认真服务于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是书法协会的工作,也是他的职责,热心为大家服务,吸引了众多的爱好书法的各界人士,向心书协,若鹜般而趋之,形成了浓厚的书法学习交流氛围,大家也感受到了一个自谦、严谨的君子风度。作为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出了“端然正己”的表率。

    与志刚交往不是好久、很长,对于他的高洁知晓了一些,感受了几许,也仅为半轮明月;对于他的艺术成就,飘逸灵动的书法作品,只因自己水平有限,也就感悟受限,也只获得半轮秋。

    此文不敢为续貂之狗尾,权且为一株狗尾巴草,是为志刚书法作品展成功举办而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