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界难题”隧道里的大国小家

07.02.2017  22:32

    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内施工情景。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兰州2月7日新媒体专电 题:一个“世界难题”隧道里的大国小家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 张玉洁

    一条隧道,四面黄土,七年时光。

    2010年,大学刚毕业的常程程,来到中国铁建十九局兰渝铁路项目部工作。一年前,他父亲已经来到了这个项目部。项目部所在地甘肃定西,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父亲常年在外修铁路,每年能见面的日子不到一个月。现在父母都在兰渝铁路,我过来后,一家三口总算团聚了。”常程程说。

    团圆是中国人对家庭的最大期许。这也是驱使在成都长大的她放弃高跟鞋花裙子,来山区和沙土打交道的最大动力。

    常程程父亲常春玉在胡麻岭隧道口。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兰渝铁路途经甘陕川渝22个县(区),正线全长855公里,是中国西部铁路网主骨架,也是“渝新欧”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曾构想过这条贯通西南西北的铁路。2008年,兰渝铁路正式开工。

    “世界隧道看中国,中国隧道看兰渝。”来之前,常程程就对项目之难有所耳闻。

    兰渝铁路所经地区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地震、洪暴、泥石流多发,穿越地质大断层87条,是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长大干线铁路。

    常程程参与建设的胡麻岭隧道,则是兰渝铁路中最难的一段。这条全长13.6公里的隧道,地质以第三系泥岩、砂岩夹泥岩、富水粉细砂为主,泥沙含水量高达24%。2011年8月,离隧道贯通仅剩173米时,泥沙喷涌而出。

    “打隧道的,都希望岩石硬些。可胡麻岭里的岩石又细又软,直径0.7毫米,相当于在软豆腐里打隧道。”兰渝铁路陇南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张有生说。

    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内施工情景。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国内外众多院士专家曾先后38批次前往兰渝铁路现场进行分析,公认兰渝铁路地质条件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一些外国专家表示,在这种地层打隧道是不可能的事。

    而要衔接兰渝,胡麻岭是不得不闯的难关。“若走别的路线,比这条路还难。”负责设计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杨木高说。

    前进,突涌,倒退,清理,再前进。此后,人类与大自然展开了“拉锯战”。受制于空间狭促,很多时候,工人只能猫着腰,一点一点把泥沙往外掏。

    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全国相关行业专家反复研究,终于探索出“帷幕注浆法”,破解了“世界难题”。长期停滞不前的工作面,终于又开始向前推进。

    5年时间,在清理了15万立方米的泥浆后,隧道开掘了127米。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这样一段隧道距离,开掘时间不超过2个月。

    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内施工情景。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如今走进胡麻岭隧道仍能感受到开掘的艰辛。空气潮湿闷热,从工作面渗出的液体在地面上积起一汪汪浑水。稍不注意,就会被掌子面突然涌出的泥沙水溅一身。

    2014年,在胡麻岭工作的第四年,常程程与同事夏荔在工地板房结为夫妻。夏荔父母也是胡麻岭隧道的建设者。2015年初,胡麻岭“第三代”夏婉清出生,工地上有了七口之家。

    “结婚后的日子,竟然就在一个山沟里度过了。说没有犹豫顾虑,都是假话。”常程程说,2015年正月的一天,大雪纷飞,女儿突然高烧抽搐,找车送到市上医院时已是一小时后。

    “不知怎么,也就挨过去了。大概是觉得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而且我们的工作也很有意义。”常程程说,“有一天女儿长大了,坐上兰渝铁路回成都的家时,我也能骄傲地跟她说,这铁路有我们家的一份力。

    常程程和女儿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常程程参与的7号竖井已成功进入收尾阶段。按此进度,胡麻岭隧道将于今年6月贯通,年底前,兰渝铁路将全线通车。届时,兰州到重庆的火车车程预计从现在的21小时缩短至7小时左右。

    在胡麻岭的7年,是常程程与父亲接触最多的7年。“这个项目结束,也许我们一大家子又要到不同的地方继续工作。”常程程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普通劳动者的努力与创造,让中国的交通动脉不断延伸,游子的回家路不再遥远。“一带一路”基础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变得更加紧密。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