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闲话“大学无用论”

08.06.2014  11:52

  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在高考报名人数中,应届高中生、中职毕业生分别增加26万人、11万人,复读生减少10万人。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学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6月7日《人民日报》)

  2014年6月,高考季来临。再过几个月,那个手捧录取通知书的你,定会感激此刻坚强执着的自己。分秒必争,青春无悔!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有939万人踏上圆梦之旅,近5年,高考弃考率约为10%,按此比例计算,2014高考弃考人数约百万。此外,北京高考人数连续八年下降,广东超河南成高考第一大省。全国高校计划招698万人,意味着有241万人将与大学挥手说再见。

  每年高考都会成为全国热点事件,除了关注考生本身,人们更多的关注读大学究竟有用吗?曾经,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是无比荣耀的事,它能改变自己乃至全家人的命运。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读大学不再那么光彩夺目,许多人认为读大学作用没有预期的大。

  “大学无用论”屡屡被提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外部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在现有教育体系下,甚至是必须经历的。但是,基于考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却可以改变,诚如有句话说“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是能够改写生命的意义”。

  虽然当下的高校体制不尽如人意,学校严重行政化、商业化,官商气浓重;虽然大学学费年年攀升,教育成本增加;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大学,仍然是一条能改变众多人命运之路,更是证明自己才学实力的机会。一个人毕业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关键在于他高校中是上了大学,还是被大学上!

  举两个身边朋友的例子。

  朋友甲,出身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受父辈的熏陶,高考分数虽勉强就读二本,但是他不抛弃不放弃。用功读书,出国留学,是他在大学的目标。大学期间,当别人沉溺于游戏、恋爱与各种社交时,他是图书馆的“座上客”。他懂得劳逸结合,社团活动、游戏也会忙里偷闲玩一把,但并不沉浸于此。以至于,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毕业后,拿到了新加坡一所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研究生。

  朋友乙,出身在一个县城,父母均是国企工人,高考成绩高于朋友甲,读大学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了当年考大学时的那种蛮劲。虽然各科专业成绩不错,也能拿到三等奖学金,但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性错误,感觉在大学无所事事,又从不主动找事情做,整天埋怨大学没劲、无聊。大三迷上了微信摇一摇、QQ附近的人,整天加好友聊天,打发时间,女朋友如流水线一样,经常换。有几次和他聊天,谈话间除了情就是爱,在这所女生居多的学校,他的观点是“哪个男生不寂寞,哪个女生不思春”,他把大学定义为“内裤与文胸”式生活。毕业设计勉强过关,却一直谩骂学校,如此粗糙的作品也能达标。话说回来,如果不合格,他又会抱怨学校破烂、队友不给力、导师有毛病。毕业后,找工作发了愁,勉强找了一个工作,又嫌弃工资低、同事不好相处,想着跳槽,又不认真对待招聘单位的面试。

  在一所大学,类似于朋友乙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总是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浑浑噩噩度过四年,缓过神来,才发现四年如此短暂,自己一事无成,大言炎炎,理直气壮地说读大学没用,学不到知识,却不反思自己四年都在做什么。

  读大学,就应该拿出点真材实料来,你玩大学,大学就会玩你。大学不比中学,有人约束,大学并不只是一纸文凭,它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应该切合实际,自主学习,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一条满意的出路,而不是等别人画个饼拿来充饥。

  作为高校,应提高教育回报率,在教学课程、师资力量上精益求精,在专业设置、就业服务等方面更好的对接市场需求。更需要从自身改革创新,去功利化、去行政化,使得“大学精神”真正回归本质。

  文/张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