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加分做“减法”维护的是教育公平

23.12.2014  03:17

    近日,教育部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意见》。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加分和自主招生政策,一直是高考的焦点问题。此次明确取消所有的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了“烈士子女”等5类扶持性加分项目,不仅是对民意的有效回应,也是对高考公平的纠偏之举。

    要知道,高考加分这种历史遗留的产物,在特殊时期,对于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置,的确形成了一定的弥补效应。但如今我们记得的,似乎并不是这种制度带来的利好。这几年新闻曝出的都是加分的丑闻和内幕。今年被曝光的案例中,辽宁本溪高级中学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最为典型。据报道,今年辽宁有体优生1072人,本溪市高级中学一校独占87人,被称为体育加分“神校”。记者调查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办证加分有明码标价:足球4万多元,游泳7万到8万元。

    本来,设立这些加分项目,当初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弘扬个性,发展特长,使个人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引导学校和学生从单纯注重文化育成绩转向德智体全面发展,发现和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但如今人们却在此类加分上弄虚作假,把特长加分变成“权力加分”、“金钱加分”、“关系加分”。例如,财大气粗的可以花钱买证加分,有权有势的可以通过打招呼取得品德加分,可以通过打擦边球取得移民加分,凡此种种,都与高考初衷严重背离。高考尚未开始,平民百姓的子弟已经落在了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层出不穷。

    现在,高考加分做“减法”,要减掉的是特权,而不是特长。取消的6项鼓励类加分项目,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也不是否定学生特长,否定学生某一方面的付出和奉献,而是为了避免有人在此类加分上做手脚。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基本的选拔制度,起点公平是其必须坚持的底线原则。高考加分忽视了个体起点上的差异,人为制造了群体性的不平等,在教育资源分配,地域差别之外,又多了一个起点不平的因素。而且加分项目越多,这种越失衡就越大。

    无论如何,高考公平事关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少一点加分项目,就会多一点高考公平。同时应该看到,削减高考加分项目绝不是否定素质教育,更不是否定特长生的价值。素质教育只有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开花结果。市场或社会如有不公,可以由公共政策弥补;而公共政策有瑕,又徒奈何?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人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取消高考加分,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为教育公平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