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禁止叫外卖是侵权还是关爱?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近日下发了一则通知,禁止学生叫外卖,禁止将食堂饭菜打包进宿舍,禁止在校内各食堂的一切现金交易,学生们必须得亲自去食堂吃饭,要是病了,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将饭菜打包进宿舍的,得凭辅导员证明并自备非一次性餐具到食堂去买。(据11月23日 中国广播网)
正方
刘 鹏:莫急着吐槽“高校禁止叫外卖”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这则通知,限制了学生的部分权利,再加上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克明“叫外卖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说法,难免引发质疑和吐槽。
表面上看,学生叫外卖似乎和社会责任感是两码事,但仔细追问与分析起来,我们又不难发现该院禁止学生叫外卖的合理性以及无奈,叫外卖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确实存在关联。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宿舍是学生日常休息的场所,它毕竟不是食堂。一些学生喜欢在宿舍里“宅”着,要么没日没夜地看小说,要么上网打游戏,连吃饭也不想下楼,不愿意去食堂。这样的生活习惯确实不好,也是需要学校以相关规定等进行必要引导的。厦门该高校禁止学生叫外卖,有“把他们拉出宿舍,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这并非不可理解。
其次,脑子略微转一个弯儿,就能想明白“禁止叫外卖”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这其间的道理并不复杂。学生叫外卖到宿舍,必然会留下饭菜的包装物、一次性碗、筷子之类的物品。喜欢“宅”的学生们很可能会将这些东西留在宿舍,甚至还可能会留下大量的剩菜剩饭。这些因叫外卖而产生的垃圾,对宿舍环境,对学校清洁卫生,甚至对整体社会环保工作等,无疑都是一种额外的压力。这显然是学校禁止叫外卖的目的之一,也是规定学生必须“自备非一次性餐具到食堂”购买饭菜的原因。
大学生理应学会自立,也该为学校的卫生环境多些考虑。“宅”在宿舍里叫外卖,与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洗一样,透出的是懒,是缺少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学校为此出台“禁令”,不准学生叫外卖,但却并没有禁止学生去校外餐馆吃饭,明显没有为食堂“拉生意”的嫌疑。因此,面对这样的“禁令”,我们先别急着吐槽,不妨先想想其引导学生树立自立与责任意识的善意,想想其保持宿舍卫生、减轻环境压力的良好用意。
反方
司马童:“就餐严规”别总“专治学生”
校园不同于校外,学生就餐也不同于寻常的消费吃喝。虽说厦门这所高校的“就餐严规”是种管理新招,但我还是以为,其中的种种要求基本上还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所以,即便有不少学生抱怨校方“一刀切”的强硬姿态,但总的来看,就餐管理“严一点”,还是属于利大于弊。换言之,学生有意见可以保留,而在行为上则应“有令必行”。
“就餐严规”的出台和实行,压缩了学生在这方面的“自由空间”,这是毫无疑问的。譬如,很多学生就表示,之所以去叫外卖,是因为每到“饭点”,校内几座食堂经常满满当当都是人,而排队轮到自己时,想吃的菜早被打光了;如果不能用现金,“卡里没钱了就很麻烦”等。这些反映算不算现实问题?我觉得算。而且,要是校园食堂的饭菜质次价高,再借着堂皇理由来“严令一律”,那就更会落下“强卖”之嫌了。如何有效化解和消除这些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就餐严规”切莫留下“专治学生”的感觉。
很多时候,做到了一视同仁、共同遵守,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心悦诚服。学生就餐的严格管理未尝不可,但像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这样的新推“严规”,若想真正体现其“师出有名”且“出而服众”,我看须应“搭配”上该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大家都严”。说起来,这也不算什么过高要求。早有媒体报道过,在日本的不少校园里,包括校长在内,教师们中午时间都应做到跟学生同桌共餐,且应吃一样的饭菜。
“就餐严规”莫留“专治学生”之感,其实就是“一级做给一级看”。而我们也知道,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的身教之道,往往远胜苦口婆心的言教之法。那么,对于厦门这所高校新近实施的“就餐严规”,别的暂且不议,我就只问一点:校长和老师们是不是也已作出承诺,在“饭点”时刻绝不享受“特殊照顾”,保证跟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起打菜和同桌用餐呢?
媒体报道称,上述“就餐严规”出台后,根据规定,学生的执行情况由校学工处负责巡查,一经发现违规现象,将做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还有影响学业的可能。令行禁止有必要,但按着莫留“专治学生”之感的要求,我看理应再加一条:欢迎学生们也来严格监督教职员工的“依规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