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画报|山丹马场烧盒子:草原上的手工“面包”(81期)

17.12.2019  10:03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生活在马场的职工们,为了放牧携带方便和储存,就开始利用草原上丰富而独特的燃料羊粪或马粪烧制日常食品烧盒子。烧盒子除了好吃外,还便于携带、长久存放,因而又被称之为“草原面包”。

  

12月13日,甘肃山丹马场一场的职工们陆续开始制作烧盒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烧盒子,又叫烧壳子或羊粪烧馍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生活在马场的职工们,为了放牧携带方便和储存,就开始利用草原上丰富而独特的燃料羊粪或马粪烧制日常食品烧盒子。烧盒子除了好吃外,还便于携带、长久存放,因而又被称之为“草原面包”。

把发酵好的面做成一个个类似面包或其他形状的面团。

把这些面团分别放到一个个特制的铁盒子中。这种铁盒子当地人叫它“鏊子”,即制作烧盒子的专门工具,也叫烧锅子。

将装了发面团的的鏊子一个个扣好埋入羊粪的余火和灰烬中,放进羊粪的余火和灰烬中煨烧,再在上面撒上一层马粪末。

  马粪是制作烧盒子所必不可少的燃烧材料。当然根据实地需要,马粪也可以用牛、羊粪及柴草代替。 

  马粪自古以来就是草原牧民的当家柴,由于草原上水草丰美,青草在牛马的胃肠中停留时间短,它们的粪便中就留有很多未消化尽的植物纤维。把它们晒干后,放到炉中极易燃烧,而且无烟无味,方便快捷。

烧制中的烧盒子。

约半个小时后,撒在上面的干粪末燃烧完,就可以起锅,烧制出焦黄喷香、外焦里嫩的大馍馍来。

  由于烧盒子在制作上是利用燃烧后马粪灰烬中的余火进行煨烤,在煨烤时上下温度适中,因而馍馍在鏊子中被烤制出大约半公分厚的外壳。这外壳橙黄颜色,硬而酥脆,香而不焦,很适合年轻人的口味。硬壳里面洁白的面团被烤的蓬松发软,入口即化,有点像面包的味道,很受老年人的欢迎。

刚刚出锅的烧盒子。

制作好的烧盒子。

  烧盒子除好吃外,还便于携带,并可长久存放,因而被牧民称之为“草原面包”。此外,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本期小陇画报 任磊 王超

编辑:狄东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