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棚户区改造的启示

14.10.2014  13:00

    2014年9月,笔者应韩国外交部的邀请,赴韩国进行了参观访问。其中,在釜山期间游览的甘川洞文化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甘川洞文化村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它的形成和发展方式。按照中国的分类,这个所谓的文化村前身不过就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城中村,或者称为棚户区也可以的。它面积很小,只有0.62平方公里,但是人口最多的时候,居住着3万人。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对待这种村子的方法简单而有效,就是一拆了之,然而韩国却没有这么干,它们选择的方法是就地改造,注入文化和艺术元素,把它打造成了一个富有小资气质和文化氛围的著名观光和文化创意区。这样的成功案例,对中国的城中村改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城中村改造是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现在政府和学者想尽办法从土地政策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等角度不断突破,希望破解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资金难题。但是通过韩国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城中村改造的问题?除了资金障碍,我们更需要一些改造城中村的新思维。

    首先,要转变城镇化就是“大拆大建”的固化思维。我们说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那么无论是拆房子还是盖新房子,不过是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我们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向韩国的甘川洞文化村学习,根据其自身特色,通过改造改建的方式,用更低的成本打造一个低碳环保、生态宜居,富有特色产业,保留之前文化传承的民居群落。这样的建设思路不但没有妨碍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效防止了现在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充分保留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才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这样的建设方式,要求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在过去的2013年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699.22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39072.99亿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259.67亿元。而当年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决算数也不过是69011.16亿元。可见,城镇化进程这种“大拆大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背后的土地财政的驱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收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就会有无穷的欲望把一片片城中村拆掉重盖高楼。因此现在急需一场深刻的财税体系变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做到责权相配。同时,在地方政府收入方面,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在支出方面,要放开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公共领域,以减轻政府的支出压力。从税制改革,地方政府收和支格局调整等多方面入手,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毕竟,只有政府“吃得饱饭”,它才更有底气对现行的城中村改造方式说不,而去更多的关心城市特色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离开甘川洞文化村已经多日了,那里的独具特色的美景还在脑中依旧鲜明。但更重要的是,韩国的城镇化过程确实能够为中国正在快速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它能促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检视自己正在走的道路,结合国情,取长补短,必会让中国的城镇化之路越走越好。

    背景资料

    釜山的山多地势成为天然屏障,易于防守,加上美韩军誓死抵抗之决心,北韩人民军久久未能攻破釜山。所以,在韩战期间,来自于受沦陷各道各市的韩国人,纷纷逃难到最后防线釜山,形成今天釜山有很多关于韩战期间残留下来的血泪历史景点。

    甘川洞文化村,昔日称为甘川洞太极村,便是其中一个于韩战期间留下来的新旅游景点。现时大部分甘川洞的房屋都是于韩战期间盖建,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很差,又要同时容纳那么多涌现的难民,所以房屋都建得十分拥挤、稀少和简陋。可以说,甘川洞文化村其实就是韩战期间的难民区。

    虽然当时建筑条件十分差,但房屋的设计规划却井然有序,房屋整齐排列于山谷蜿蜒行人路两旁,由于尽量利用土地,行人路都十分狭窄,很多都勉强容许一个人走过。

    现在的甘川洞文化村,把当年村落的结构及难民艰苦的生活完整的保存下来。除了是保存外,还透过艺术家们的修润,成功把韩战伤痕遗留下来的村落以一个新的角度展现给所有旅客。

    从2009年开始有美术家常住,村里花费约1亿7000万韩元预算,变身成了清新的美术村庄。去年该村庄吸引了30万名游客前往观光,站在观光服务台天空院落的屋顶,可以一览全村风光,还可以看到龙头山与釜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