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捕鼠队”
中新社兰州5月1日电 题:青藏高原上的“捕鼠队”
作者 冯志军 陈勇
30多年来,一支由13名藏族汉子组成的专业捕鼠队,辗转驰骋在青藏高原上,用几代人的坚持和辛酸,使得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核心区的鼠害得以遏制,让“疲惫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今年63岁的邓晓仁,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镇龙元山村村民,是20世纪70年代最早加入人工捕灭草原鼠害的一批人。
“那个时候我20多岁,家里特别穷,听村里人说政府召集人到草原抓‘瞎瞎’(草原中华鼢鼠,又叫地老鼠),阿大(父亲)让我跟着大人们去了甘南碌曲草原。”邓晓仁回忆说,大人们一天最多能抓90多只,他一天抓20多只,但也能挣6元(人民币,下同),感到很满足。
和邓晓仁一同前往甘南草原抓“瞎瞎”的同村去了8个人,当时都是为了谋生。
龙元山水草滩社社长李建生,16岁就跟着“捕鼠队”上青藏高原。他介绍说,高原气候恶劣,工作的地方都是无人区,暴风雪说来就来,吹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最可怕的是,经常会遇见狼群从低矮的云雾中突然出现,加之藏獒的吼叫声,“我经常哭着跑回大人身边”。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与青海毗邻的甘肃甘南、四川甘孜草原地区,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
畜牧业是当地民众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在畜牧过程中,受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影响,导致许多地区鼠害泛滥、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退化、大量水土流失,给当地牧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进入20世纪70年代,草原鼠害开始加剧。
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多次被纳入中国官方科技攻关计划,一支民间“捕鼠队”也由此诞生。经过数十年探索,草原鼠害防治方法由过去单一的化学灭治,发展成为生物防治、生态治理和人工捕捉的综合防治。
据李建生介绍,他们多年总结的经验和自己设计的捕鼠“武器”既简便又实用,通过早晨草上露水的痕迹和地面隆起的小土包,可以精确的判断、识别出“瞎瞎”在地下的外置,找到洞口下手,一逮一个准。
2020年春季,龙元山“草原雄鹰”专业捕鼠队队长邓小平,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草原站负责人的电话,邀请其带领队伍提前进场。年轻时就跟着老一辈捕鼠队“远征”的他,常年辗转在甘肃甘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草原。
“以前有牧民不了解,甚至阻挠捕鼠,说是把他们的草场破坏了,现在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的牧场抓‘瞎瞎’,牧民们也懂得了科学放牧,保护生态环境。”邓小平说,队员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住在暖房里,吃饭有食堂,出行有专车接送。
更让他们欣慰的是,抓“瞎瞎”既是他们的专业,也是他们致富的产业。以往按计件发钱,现在每月有4500元的稳定收入。
随着退牧还草、鼠害防治、禁牧封育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如今三江源一派生机,牦牛群悠闲地散落在绿草间,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辗转于甘川青三省藏区草原的龙元山“草原雄鹰”专业捕鼠队,被牧民称为地老鼠的“克星”、草原治理的“曼巴”(医生)。(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