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不能靠风吹,更不能援古证今
在这样一场有关空气质量的讨论中,有媒体援引古代气象志为雾霾寻找历史依据,认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而到了明代“每隔几年便会光临京城一次”。这篇文章给不少网友造成一种印象,即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开脱”。(10月17日《南方都市报》)
以雾霾为核心的主题创作,从段子恶搞到了“环境考古学”。这不仅不令人感到轻松,反而更添几分苦涩。面对今日雾霾“自古有之”的说法,只剩下苦笑,套用一句著名的段子:我不想知道雾霾是怎么来的,只想知道它是怎么去的?
从学理层面,无法否认雾霾“自古有之”的说法。媒体发表雾霾“自古有之”的观点,从科普读物为读者涨知识的层面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问题在于:雾霾“自古有之”的说法,能给读者受众带来何种心理暗示?雾霾和秦砖汉瓦一样,也是历史遗迹?“自强不吸”也是一种优良传统?有道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雾霾问题的逻辑却并非如此:古代也许曾因地理环境和初浅的城镇化开发而产生过雾霾,而今因为过度城市化、过量碳排放而产生的雾霾,岂能与其同日而语?
面对雾霾最普世的姿态应该是:认识到粗放工业化开发、过度城市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而,自觉地或者通过制度手段,遏制现代人畸形的、过度膨胀的开发热情和繁荣诉求,以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放缓激流猛进的脚步,消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像许多社会问题一样,雾霾的爆发也是城市化过程中食古不化的表现,是现代大城市病之一,与古代的雾霾没有可比性。
今月曾经照古人,但今时的雾霾不大可能罩过古人,因为,在油气燃烧这一个最重要的雾霾来源路径上,古人就没有那个条件。所以雾霾“自古有之”的说法不仅导向可疑,就连专家一本正经的回应也显得有些蛋疼。
面对严峻的雾霾问题,不能靠等风来吹,更不能靠援古证今。普通公民认清自己在雾霾问题上的历史责任,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管理策略,才是控霾,进而治霾的关键。作为专家,是应该探究雾霾的来龙去脉,但一味援古证今以期给民众带来精神和心灵安慰,或者希望为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不力背书,这就实在不厚道了。
文/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