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段历史

31.08.2014  02:59

    在画面里吃力地为半瘫的儿子用湿毛巾擦身;在准备“被逮捕”前吩咐老伴将家庭照片分给各位子女作纪念;得急病送往医院时大汗淋漓;复出后在“两个凡是”的重压下夜不成寐;“恢复高考,刻不容缓,再也耽误不起了”;“再苦也不能苦娃娃”,为了尽快编出适应时代的教材,让教育教学步入正轨,“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听说云南知青为回城“罢工”的时候痛下决心说,“让孩子们回来吧”;在刘少奇还没有平反之时就公开把王光美叫上主席台与她当众握手……“邓大人”(电视剧中很多人这样称呼邓小平,我也就这样称呼吧)这些镜头让人鼻孔酸酸的,眼眶湿湿的。

    我看过很多电视剧,但都是断断续续,不怎么专注,近日央视一套节目播出的52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却看得很是投入,原因是除了剧情感人外,这段历史并不遥远,我曾经历过。

    电视剧是以1976年4月为背景开始的。那一年,我读初中,学校是贫下中农代表管理,课程简单,没什么课外读物,农忙季节,“代表”就带领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当时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是学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那一年,给人的记忆太多太深,1月8日至9月9日,8个月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全国上下沉浸在万分悲痛的气氛中,雪上加霜的是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

    1977年3月,我升入高中,正逢邓大人复出,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这一年,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学校教学工作开始走向正轨。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学习高中的课程有点难,正如当时流行的一句俗话,“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但是想到高考,跳出农门,学习的劲头还是很足。很幸运,当时榆中一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文革”前老牌的大学生,他们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教学方法好,又认真负责,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一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1977年高考前夕,很多知识青年在新华书店排队买高考复习资料,书店只进了一百本书,很快就售完了,那么多青年排了好长时间的队,却没有买到书,他们情绪激愤,质问店员:为什么不多进几本书,让大家都有书看?书店负责人说出了书店的无奈,建议大家几个人看一本书,还可以抄书看。

    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我的高考。我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那年4月,正是紧张复习的阶段,手中除了教材,很少有别的资料,一个班70多人,有20几个同学,他们的父母在县城上班,信息灵,有门路,在榆中新华书店为自己的孩子购得珍贵的复习资料《中学物理十八讲》。我们几个农村学生得知消息,跑向书店买这本书,真是扫兴,仅有的几十本书两天前就已售完,没有办法,只好抄书了。今天借这个同学的,明天借那个同学的,近300页的书不到10天就抄完了。功夫没有白费,高考物理成绩最高,89分(百分之八十九的得分率),虽然只考取了兰州师范学校,但也改变了一个寒门之子的命运。后来自学考试圆了我的大学梦;党中央政策好,让一个小学老师也评上了副高职称。

    我是恢复高考制度的受益者,我生长在农村,又亲眼看到广大农民是“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的受益者。因此,在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时,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发出过这样的声音:感谢邓大人,感谢中央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