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士捧场寒旱区科学大数据中心揭牌

10.06.2014  00:03

拥有超过30万亿次/秒并行计算能力、10TB(1TB=1000GB)寒区旱区特色数据库和500TB存储空间的寒旱区科学大数据中心6月8日上午在兰揭牌,并举行第一届学术会议。中科院寒旱所程国栋院士、秦大河院士、赖远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石耀霖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研究员,国家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莅临祝贺。“东道主”中科院寒旱所,以及来自中科院相关单位及兄弟院所,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省国土厅、省计算中心、省测绘局等高校院所知名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

寒旱区大数据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分别由程国栋院士和秦大河院士领衔,中心主任由寒旱所副所长冯起研究员担任。程国栋院士提出要求,“大数据中心并不是简单地将已有数据中心相加,大数据代表新的思维方法和预测方法,必须科学地集成和创新。”秦大河院士认为,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第五次科技革命,而大数据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数据不仅对自然科学本身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寒旱区大数据中心不仅成为寒旱区科学领域的中国第一,更要成为世界第一。石耀霖院士则以华北漏斗区地下水位连续几年下降,以及冰川造成地貌变化等,寒旱区地温和冰川资料对这些研究都会有用为例,认为应该让已有的数据“”起来、用起来,促进相邻学科的发展。

据悉,中科院寒旱所科学数据信息化起源于1985年,当时建立了天山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库。1988年,成立兰州冰川冻土数据中心,并加入原世界数据中心(WDC)。2000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科学数据的搜集、管理、共享和应用有较大发展。截至目前,已建立不同规模数据库32个,积累寒区旱区特色数据10TB,如果加上遥感数据、雷达数据、大型仪器控制测试数据和模型反演数据,总量将超过100TB。现在寒旱所部署在全国的观测点有5万多个,覆盖了国土面积的接近2/3,在寒旱区冰川、冻土、积雪、沙漠、高原大气、生态环境、水文土壤及内陆河流域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数据量,成为寒旱区科学研究的可靠依据。“天山冰川数据已成为国际冰川数据的对比数据。”中科院寒旱所所长马巍介绍说。

科学数据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特别是地球科学数据,是人们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依据,是地球科学支持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相关新闻:   

21岁女大学生武左宁用行动让黄河不再受伤

17对中老年"新人"穿西服披婚纱走过红地毯 子女见证甜蜜一刻 

明起兰州17条公交线路调整 此次调整涉及4个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