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兰州举行
1月20日,第二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兰州举行。省网信办主任梁和平主持发布会。陇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昉和文县人民政府县长张立新分别介绍了陇南市、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和节会筹备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产经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凤凰网、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晨报、甘肃发布、每日甘肃网等中央、省、市40多名媒体记者参与报道了新闻发布会。
经省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领导小组批准,第二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于2016年2月22日至23日(农历猴年正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在陇南市文县举办,会期两天。本次节会由陇南市委、市政府主办,文县县委、县政府承办。
本次节会以“白马情·中国梦”为主题,旨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进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促进活态传承,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节会活动包括白马人民歌大赛、节会开幕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成果展、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摄影展、白马人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旅游电商产品展暨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
陇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交汇积淀,相映成辉,呈现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乞巧、池哥昼、高山戏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文县、西和县、武都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西和县、文县、康县被中国民协分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中国茶马古道文化之乡。近年来,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433”发展战略,抢抓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陇南文化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累计达3万多人,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型媒体网民阅读量达到1.16亿人次,为节会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白马·印记》,在省城兰州及陇南市巡回演出15场次,现场或者通过电视直播观众超过百万人次,外界对陇南和文县的关注度空前提升。
白马人主要生活在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1.4万人,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白马人是历史上古老氐族的后裔。氐族发展壮大始自东汉、西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陇南曾是其主要聚居地和活动区域,曾先后建立“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前后延续了380多年。悠久的历史、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构成了独树一帜的白马人民俗文化。有研究者这样说:白马人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白马人的音乐、舞蹈种类很多,不管在劳作当中还是在劳作之余,不管逢年过节还是平常生活,都离不开歌舞。面具舞“池哥昼”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歌昼傩[nuó]舞技艺”及“土琵琶弹唱活动(异地)”得到“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认证。白马人的服饰独具特色,头戴圆顶宽沿的沙嘎帽,上插白鸡翎,显得英俊而精神。男子服饰多为麻布长衫或短衫,夏天穿编织的麻耳草鞋,冬天穿不同样式的番鞋,头缠青布帕或丝帕,反穿羊皮褂子;女性服饰奇丽多彩,既端庄古朴,又美丽大方,别具一格。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春节更是异常隆重热烈,从正月初一至十七,每天都有名目繁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元宵节前后更是进入高潮。
近年来,陇南市、文县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等专著。把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产业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寨。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草河坝村、石门沟村案板地社和石鸡坝乡哈南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文县被评为“中国特色民俗风情旅游名县”。
会上,参会媒体记者就节会特点、白马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内容进行采访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