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宕昌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纪实

12.11.2014  12:24

   中国甘肃网11月12日讯  陇南日报报道(记者 刘国庆 通讯员 包东升)近年来,陇南市宕昌县坚持把“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政府引领、群众自愿”作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着力点,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建设目标,有效缓解了贫困山区搬迁群众吃水、行路、就医、上学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加快贫困山区扶贫开发进程的新路子。

  创新机制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基础

  宕昌县深度落实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陇南“433”发展战略,结合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宕昌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断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模式,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调抓”的良好态势,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管理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

  规划先行统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宕昌县山大沟深,贫困山区的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顶、沟壑、梁峁、林区,行路、上学、就医、吃水相当不便,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就地脱贫的困难很大。为此,县上提出了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由县发改局牵头,在深入调研搬迁对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编制了《甘肃省宕昌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3—2017年)》,规划搬迁贫困群众4379户20069人。在安置区选择上,县上打破易地搬迁跨村、跨乡安置的思路,选择在距原村庄不远、地质条件稳定、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的平川或河坝就近安置搬迁群众,做到了既避让地质灾害、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建成了甘江头乡四合,南河乡寺卜寨,兴化乡郭家庄、磑子坝,南阳镇瓦石坪,好梯乡马家山,贾河乡路下等安置点;对存在滑坡、泥石流、暴洪灾害威胁的村社,选择就近搬迁安置,先后建成了新城子乡老树川、南河乡南川、八力乡上八力、甘江头乡临江河、阿坞乡叶扎、沙湾镇沙湾、庞家乡许家和庄子等8个安置点,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效果。

  强化管理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标准

  执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做到了统一规划、公开招标、统一建设,并实行项目公示制、合同管理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在项目监管上,县监察、住建、项目稽查办等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在资金管理上,县发改局与乡镇、乡镇与搬迁户签订了建设协议,将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与群众自筹资金相配套,按工程进度拨付搬迁补助资金;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管。在技术服务上,县发改局、住建等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培训,提高乡、村、社负责人监管能力,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标准。截至2013年底,全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个,总投资1.37亿元,共搬迁群众2440户11003人。2014年,全县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个,计划总投资6225万元,搬迁群众584户2599人。

  培育产业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增收

  在新城子乡老树川、南河乡南川、贾河乡路下、庞家乡许家等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基础设施较好的搬迁安置点,依托交通便利、信息渠道畅通的优势,鼓励群众从事经商、营销、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并积极扶持特色养殖和药材种植大户,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在城关镇鹿仁、新城子乡大河坝等景区内安置点,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旅游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土蜂养殖、林下养殖、蔬菜种植等优势产业,支持兴办特色农家乐,促进搬迁群众增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带动了乡镇、县域经济的发展。”宕昌县发改局局长李永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