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境界
第11期《读者》有则图片故事。一位老乞丐,几天中重复阅读一本书,有人将自己的kindle(电子书)送给他。一个人沦落为乞丐,流落街头,没被困窘打倒,生活的间隙,仍坚持阅读,消磨时光,充实自我,享受阅读的快乐,用文字填充思想空间,装饰精神生活,当是特别的素养,这种坚守让人感动。
赠送者不舍金钱,而送给他阅读机会和空间,不是做秀。这种精神与文化的传递,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施舍,把二者的平等关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从恩施的角度升华,使扶助的内涵无限扩大,彰显了精准扶贫的要义。阅读,是老乞丐闲暇时的奢求,不知下一刻能不能讨得一顿填充饥肠的晚餐。但眼下,目光游弋在书籍的海洋,肉体走出了困顿的世界,灵魂在知识与智慧的天空飞翔,超然界外,阅读把他从尘世的困境剥离开来。
真没认真思考过阅读。小学初中,师长们都教导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时不觉得多么真理,常把谆谆教诲当成耳边风。上师范时,一个黄昏,独自在田梗散步,不巧遇见《文选》王佩来先生,谈到诗词。他说:“好作品要背会的!”不知咋想,我竟然答说“没时间呀!”先生不屑地鼻孔中哼了一下:“就是嘛!学生那来时间!”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一愣,明白先生的反话,望着他的背影,觉得真蠢。这场景不时崭新存现,成为羞惭的芥蒂。
阅读不是欺骗和敷衍,不针对别人,只是针对自己。“少不读《三国》,老不阅《红楼》”是前人经验。较其因由,怕少年学了太多的计谋,反而失去更多的纯真厚朴,而看重太多的义气江湖,与人生有许多不宜。人生也有秋冬春夏,一切顺理成章,不可违逆。正如读诗,初看一些优美词句,读小说,急于了解故事梗概,主人公的结局;细读时,思考诗歌意象关联,小说情节结构;深研时,研究作者对情感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现实生活反映等。许多情感便于内心左冲右突,不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喷薄,就是阅读、理解、酝酿创作的全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确真如此。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讲了读书治学的三重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讲读书的艰辛寂寥。其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讲读书的执著无悔。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阅读的惊喜收获。著述完全得到时间验证和文人们认可,可谓独到、精彩、深透。
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野草,挤出的是牛奶”也涵盖了阅读的三重境界。其一是入口;牛的舌头,把野草尽量多的卷入,不是胡乱没有选择的摄取,而是谨慎遴选和甄别,毒草是千万不能入口的,不然不仅害己,而且害人。其二是反刍;美妙的食品,只有经过胃肠,不断咀嚼、消化、理解与思考,才能转化成身体的能量,满足自身运动与生存。《千字文》“布射僚丸、嵇琴阮啸。”字面真不好理解,通过注释就能懂得,是写三国吕布,春秋宜僚,魏晋嵇康、阮籍,擅长射箭、弹丸、抚琴、吹箫的技艺。其三是挤奶,野草与牛奶的转化,是阅读消化的终极目标,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是复杂繁茂的工程,有精妙绝伦的工艺,是人类至今无法解读和研究清楚的课题,从阅读储备消化到酝酿创作,包含生命自然的多重学科。
上个月,在书店浏览书架,看到(俄)亚历山大·那扎伊金·耶尔马克的小说《我缔造的团队》(赵艾沙译),随便翻几页,就被语言和情节吸引,价格58元,因是国营,不打折扣,虽觉贵,还是买了,一周读完,真觉过瘾。周末,女儿回家,我高兴地推荐给她,觉得这钱化的值。女儿在手机一搜,说:“老爸,贵了,当当网的价格是26元。”原来,她们读书,是在网上邮购。并且给我的手机也下载安装了当当网购书软件。我学会了省钱,只在书店选书,而在网上邮购。电子时代,好书也可在网上阅读,但总觉得,捧着书读,有特别的感觉。有纸的味道、墨香的味道、印书人的味道,作者的味道,质感、真实、不寂寞。同时,分享了一本好书,一家人阅读,本身就超值几倍。
季羡林先生描绘过阅读的三种境界。其一“红袖添香夜读书”,说的是红颜相伴,挑灯夜读,既养眼,又养性。其二“绿满窗前草不除”,说的是读者因醉心沉迷于书,忘记季节更替,不知四季轮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其三“雪夜闭门读禁书”,说的是大雪纷纷,独自闭门读禁书,可想,书之精彩,读者之惬意,个中味道,不足为外人道,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