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合作:从单向扶贫走向共赢

09.06.2014  12:00

          贺兰山脚下的银川市有个叫做闽宁镇的地方,以前叫玉泉营。199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福建省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建设吊庄扶贫开发区,村民全部来自西海固地区。作为第一个闽宁扶贫示范村玉泉营镇被更名为闽宁镇。10多年后,130多个“闽宁镇”、“闽宁村”已遍及宁夏山川大地。如今,宁夏中南部9个贫困县十几万移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1995年的987.4元增加到2013年的4690元。

 

            为了进一步缩小东西差距、减少贫困人口,1996年我国实行东西部省区对口协作扶贫制度,国务院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8年来,6万福建人先后奔赴宁夏对口支援,兴办十几个产业,更有3万闽商定居宁夏,帮助几十万名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闽宁模式”从而被誉为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闽宁合作跃上新台阶,即从单向扶贫转向共赢发展。前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提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载体,实现闽宁合作从扶贫走向共赢的转变。”自治区副主席李锐介绍:2013年10月,闽宁两省区在扶贫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议上明确,要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实现扶贫协作转型升级。

 

              宁夏强调,扶贫协作转型升级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以政府为主导,更多地向由政府引导、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方向转变;二是从过去以相对单一的扶贫协作为主,更多地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合作领域转变;三是从过去主要与福建省开展对口协作,向多区域合作方向转变。

 

              为此,闽宁两省区共建闽宁产业城,在建立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产业城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轻工纺织业、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和葡萄酒及配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宁夏中南部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含菌草)、草畜、马铃薯、枸杞、红枣、中药材等产业;扩大两省(区)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鼓励支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与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两省区共同推进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支持福建省地方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在宁夏设立村镇银行,或投资组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

 

          “闽宁对口扶贫成功地走出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发展致富的道路。回顾闽宁合作走过的历程,有三点很难得。”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首先是一年一度的联席会议制度,18年来从未间断;其次是6万闽商支宁,3万定居宁夏,投资兴业规模大、效果好;第三是使几十万名西海固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创造了扶贫开发史上的奇迹。

 

                目前,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已发展到1个直属商会和8个分会,福建在宁企业、商户达4000多家,使宁夏南部贫困地区不仅在设施农业、冷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硒砂瓜、枸杞等种植与加工业蓬勃发展,形成特色优势,而且在能源化工、电子通讯、医疗卫生、旅游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也实现了从零起步,突飞猛进,年营业额已达120亿元。

 

            “现今西海固地区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50万亩。我为什么不走了?就是看好这里的特殊土壤和冷凉气候,在福建种不出这样品质的菜。”最早来宁夏帮扶的闽商林水英说。来宁夏不到3年的闽商严国圣建成了宁夏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他说:“我走的是差异化路线,不做薯片做饼干。”他的产品去年畅销东南沿海,赢利数千万元,他打算把公司总部迁往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