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国际市场的甘肃“菜篮子”

18.06.2015  11:38

  2014年11月17日11时30分,忙碌的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车道上驶来了三辆半挂卡车,车上满载的是由我省张掖市发出的83吨蔬菜,通关后,这些甜椒、洋葱、西红柿踏上了通往中亚市场的漫漫征途。我省鲜活农产品直接出口中亚实现了零的突破。在霍尔果斯,经由外地客商出口到中亚市场的我省蔬菜,每年可达10万吨。

  相比中亚市场,我省蔬菜在东南亚市场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其中,仅黄皮洋葱一项,每年就有84万多吨经凭祥口岸出口东南亚市场,占到这里洋葱年出口量的70%,年出口货值达16.8亿元。

  甘肃蔬菜正如同一支劲旅,在中亚、东南亚、日韩等周边市场高歌猛进。而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离不开我省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

  据统计,2014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760.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已达147.5万亩,温室平均亩产量、产值实现了双过万。全省蔬菜产量达到1705.2万吨,有32个县区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6个县区超过20万亩。蔬菜收入占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1160元。

  科技:提升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家有3座日光温室,一般情况下,一座大棚年收入2万多元没问题。靠着种菜,我们不仅供孩子们上了大学,家里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了。”靖远县东湾乡大坝村村民苏保军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两三座日光温室,近几年村里的‘小二楼’越建越多,不少菜农还开上了私家车,生活条件甚至比城镇居民还要好。”

  如今,温室大棚已成为广大菜农的“聚宝盆”。不过,时至今日,支撑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早已不只大棚一项。

  在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昔日不起眼的菜地正被一项项新技术改变着。工厂化育苗、立体化种植、无土化栽培、新一代温室大棚、无柱型全钢架大棚等新技术,都在这里安家落户。在科技的激发下,传统的蔬菜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核心竞争力也成倍增长。

  在武山县洛门镇郭家庄村,村民郭全刚正在菜地里劳作着。

  “新科技好啊,就拿我们村来说,现在大家都在建钢架大棚,和过去用竹子、木头、铁丝搭大棚不一样,现在的大棚全用钢架搭起来,就像帐篷一样,不光节省了土地,还可以把农机直接开进去。”看着自家正在新建的全钢架大棚,郭全刚欣喜地说,“还有这种除虫板,就像蜂蜜一样粘,这上面涂着虫子喜欢的甜味,它们飞上去就跑不了。现在,我们村的菜地都不用农药,菜价也比一般的蔬菜高,真正实现了绿色、无公害。”

  科技为武山县蔬菜产业带来了新活力,也使河西走廊的蔬菜产业焕发生机。

  在酒泉市,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如今已广建日光温室,种满了蔬菜。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我省成功开发出了适合当地气候、地域特点的盐碱地、沙地、砂石地类型的日光温室结构、温湿度调控、光热资源利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开发和肥沃沙壤土再生栽培等技术。同时,采用滴灌、微灌(小管出流或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如今,酒泉市肃州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示范县区,其中,肃州区总寨镇非耕地设施农业示范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非耕地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园之一。数据显示,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亩均产量达12350公斤,亩效益2.6万元,较当地常规日光温室亩均增产2588公斤,亩均增收5100元,增产、增收幅度分别达到31%和28%。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蔬菜生产科技水平已明显提升,新型全钢架日光温室和全钢架大棚轻简化建造技术加快普及推广,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和黄篮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生物诱杀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评价道。

  “依靠科技,追求创新,这为甘肃蔬菜产业带来了改变,更增强了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学斌说。

  依靠科技和创新,在稳定已有设施蔬菜规模的基础上,我省除拓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向非耕地区域发展外,还使其向中部干旱山区、沿黄高扬程灌区和河西、甘南等2300—2700米的高海拔区域发展。

  扶持:资金助推产业成长

  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在这方面,我省蔬菜产业的政策环境宽松、扶持项目多样、扶持资金更是源源不断。

  2010年,我省就制定了《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从新品种开发、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入手,重点打造5大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培育40个蔬菜生产重点县。

  从当年开始,我省整合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省财政厅专项资金、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省扶贫办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省商务厅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整合资金5.43亿元,重点用于集约化育苗、高原夏菜标准园创建、标准化设施小区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等生产环节;技术攻关和技术培训等科技环节;保鲜库建设、加工企业改造、品牌创立、产品推介与展销等市场和加工环节。2014年,全省整合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1.13亿元,创建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个,省级高原夏菜标准园40个、标准化设施小区120个。

  资金扶持犹如一个助推器,为甘肃的蔬菜产业尤其是设施蔬菜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甘肃还通过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使大量的金融信贷资金投入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粗略估计,目前全省投入设施蔬菜产业建设的资金达120亿元左右,其中60%来自银行提供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资金。”张学斌说,“这使得全省设施蔬菜发展的资金支撑更加强大。”

  营销:让甘肃蔬菜走向世界

  花海的辣椒、甘谷的花椒、酒泉的洋葱、张掖的甜椒、武山的韭菜……,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优质蔬菜如今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而高原夏菜则已成为我省蔬菜产业的一张名片,叫响全国。   

  与过去由菜农单打独斗面对市场不同,今天,我省蔬菜产业正逐渐走上品牌化、大流通的道路。

  在张掖,  “中化”牌番茄酱成为甘肃省名牌产品,80%以上产品出口欧洲;“甘绿”牌脱水青(红)椒粒,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民乐紫皮大蒜、高台洋葱、民乐马铃薯等产品年出口量达到30万吨,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按照“统一品牌、抱团发展”的理念,张掖市还成立了“蔬菜产销协会”,围绕食用菌产业高起点、高原夏菜大发展的目标,统一注册了“金张掖夏菜”商标,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四统一”模式,建立了“张掖市蔬菜产销协会专家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张掖高原夏菜的市场影响力。

  在靖远,已有4个蔬菜品种获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11个蔬菜品种先后取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青椒、番茄取得出口蔬菜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注册了“盘丰”等商标品牌,“盘丰”牌辣椒和西红柿分别获得2013年甘肃省、白银市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品牌化建设不仅提升了甘肃蔬菜的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而且催生出各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在二者的作用下,甘肃蔬菜已摆脱了以往靠价格取胜的竞争方式,走上了大流通、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

  在武威市凉州区,“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已遍地开花,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下,全区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4个,培育蔬菜运销企业8家、培育运销大户500多家,年外销蔬菜46万吨,年销售额逾16亿元。此外,“凉州蔬菜”品牌,人参果在有机食品领域,已连续六年保持不败。如今,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品牌和分级购销的经销方式已深入人心,促使品牌效应集中体现,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

  在张掖,“出口营销公司+本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营销模式已悄然形成。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公司不仅使张掖蔬菜成功打入中亚、东南亚市场,而且建成了张掖蔬菜出口中亚的平台,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形成了外向型发展的新模式。2014年,张掖出口蔬菜5万吨,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今年,又签订供销量10万吨、销售额达2.57亿元的新鲜蔬菜出口贸易合同。最近,张掖市泽源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深加工及储运冷链物流项目”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奠基开工建设,成为张掖市农产品出口中亚的又一平台。(记者  孙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