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张康之教授做客伏羲堂论坛第三十七讲
6月23日上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康之,应邀到访学校做客伏羲堂论坛第三十七讲,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复杂条件下的社会治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最荣主持。
张康之教授从当前互相对抗的两种主流观点展开,探讨当今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他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有两种思想一直在争论,一种是引进西方的社会治理模式,另一种是在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求索。“中国在历史上有着成功的农业文明,在近代西方有着成功的工业文明,用农业文明去取代工业文明,在今天是否可行?”
张康之认为,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考虑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条件下,是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过去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其产生都是因为它们能够解决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符的社会问题。农业社会是简单的、确定性的社会,工业社会是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社会条件不同,管理体制就无法通用。同理,工业社会的制度也无法延续到未来,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那么,经过改造和完善的旧制度能否继续使用呢?张康之以一辆20世纪初期的木制火车做了比喻:时速20km的火车无法在当今高铁轨道上行驶。如果说在20世纪社会运行速度为20km/h,今天的运行速度就是300km/h。现今所使用的政府和社会治理模式、治理方式都是在19世纪定型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治理和发展的需要,给火车“打箍灌铅”治标不治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火车的“材质”。据此他作出结论,我们需要重新来探索社会治理的问题,需要设立出新型的政府,需要建构起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要终结既有的作为工业文明标志的、来自西方工业文明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当下,对于中国来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获得,需要做出这样的探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承担的使命。”张康之教授总结说。
讲座结束后,张康之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针对教师提出的我国近年来“危机应急”方面的问题,他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危机事件应对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需要加以总结。他希望我国学者能够更多着眼国内,分析挖掘,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建构中国话语权。
牛最荣在主持讲座时对张康之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张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见解新颖独到,为我们理解公共管理与社会背景打开了一扇既着眼实际,又放眼未来的大门,对深化学术交流和拓宽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大家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以及学校相关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伏羲堂论坛由党委宣传部、管理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