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7000万铜像匆匆被拆: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
新华网海口9月1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金红 郭信峰 涂超华 张钟凯)投资7000多万元,号称“国内最高人物铜像”被拆……日前,“广西柳州柳宗元人物铜像被拆”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也引发了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与会嘉宾关注和热议。
13日至15日在海口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多名城市规划专家指出,一些“来去匆匆”的建筑属于城市规划“短视行为”。城市当政者与规划者要谨防长官意志导致政绩规划、随意规划,同时还需谨防利益驱使导致商业规划、过度规划。
“拆除决定是对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精神,对柳宗元雕塑项目进行再评估后作出的。”日前,柳州市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回应“柳宗元铜像被拆事件”并未受到网民认同。
网友“鸥鸥”说,拆有理,建也有理,唯独资金浪费无人理,对于这样的新闻早已司空见惯。
网民缘何对这些“来去匆匆”的建筑“麻痹”,稍作梳理,就会有答案--
今年6月,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的“文化长廊”,建成3年后又花费3亿元来拆除。
2012年8月,新疆乌鲁木齐“飞天”雕像仅存活11天被拆。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这些“来去匆匆”的“短命建筑”更是数不胜数:
耗资4000万元建成的重庆永川地标建筑--渝西会展中心仅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级酒店被拆。
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因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让路”。
有网友说,“短命建筑”层出不穷,拆四星盖五星,未完工又推平。早在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4916人进行了一项调查,85.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
悉数这些“来去匆匆”的建筑,不难发现,捆绑一个名人,重修一方故地,竖立一个地标,诸如此类建筑往往“英年早逝”。
多名与会嘉宾表示,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一些官员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一些城市建筑“来去匆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表示,当前一些城市建筑出现的贪大、媚洋、求怪的乱象,反映了错误的政绩观和文化自信的缺乏。
“来去匆匆的建筑,也是城市规划之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这些“来去匆匆”的建筑也是短命规划的体现,而些现象这背后则是对官员有效约束力的缺乏,城市规划中出现长官意志,一些公共决策成为个人决策。
实际上,2007年全国人大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有详细规定,建筑不能“来去匆匆”,规划也不能随意更改。
然而,“换一届班子换一个规划”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并不少见。一位与会嘉宾说起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经历”:前任市委书记搞了一个西开发区,投资巨大,一个完整的开发区眼看就要发展起来。这时,领导换届,新任市委书记提出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建设东开发区,于是,西开发区遭到遗弃,许多快封顶的高楼被拆。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在年会上接受“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分别由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环保部四个部分负责编制。“同一个城市空间上,各个部门分头做规划,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在规划要求上相互冲突,导致了开发混乱和建设成本增加。”
构筑城市规划“防火墙”
业内认为,众多“来去匆匆”的建筑项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也会削弱政府公信力。
有网友调侃说,“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通篇鬼话,不及领导一句话”,如此这般折腾,劳民伤财不说,最终失掉的还是政府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市场经济下,一些豪华建筑本身无可厚非,“柳宗元铜像”若给当地带来积极影响,也并无不妥,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规划时实施“一揽子”决策,将规划过程透明化。尤其在项目建设前,将方案进行“全民听证”和“有效听证”,通过互联网、专题听证会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民意和听取民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表示,现在很多建筑“来去匆匆”,源于政府的过度干预,没有让市场来配置资源,造成劣币淘汰良币。要切实推动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还需从制度上逐步完善,以建立确保城市规划严格遵守和依法执行的“防火墙”。
孙安军说,今年年底前住建部将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强化公众全过程参与规划的方式和效果。同时,为强化监督,住建部将完善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和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