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农的甘南创新:双联惠农贷款成农民增收新抓手
到2012年,贫困的秀哇村村民已经整整15年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了。这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并不是孤例。
因为贫困,村民急需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还是因为贫困,村民缺少抵押担保,所以总难得到银行青睐。
贫困农村有着巨大的金融市场需求,但商业性金融机构却避而远之。“市场失灵”决定了农村金融需要政府和银行拿出更加实实在在的举措,改变贫困地区农民越穷越贷不到款的现状。
2012年8月,甘肃省农行联合省财政厅开发的“双联惠农贷款”,正是一款针对贫困农户的金融产品。该贷款在包括甘南州所辖县在内的全省58个贫困县推出,把商业运作和政策扶持有机结合,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方式,为贫困地区“造血”提供金融支持。这一年的秋天,秀哇村贷不到款的历史宣告终结。在乡政府举办的发放仪式,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众多农牧民前来围观。
在不到两年时间,甘肃省农行已累计投放“双联惠农贷款”76.6亿元,所有到期贷款全部收回,没有一笔不良贷款。2013年甘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13%,其中“双联惠农贷款”的贡献度,就占了约两个百分点。
扶贫贴息贷款并不是新生事物,在甘肃能取得如此显著效果,秘诀在哪里?初夏时节,记者来到累计发放此项贷款超过11亿元的甘南州进行实地调查。
贷款对象是贫困农户,不需抵押担保,利息由政府承担
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甘南州合作市勒秀乡麻木索那村已是满目翠绿,高原独有的牦牛、短尾寒羊在环抱村庄的草原上,悠闲地啃着青草。村口树着一块醒目的“信用村”牌子,落款单位是中国农业银行。显然,这是一个有着良好贷款信用记录的村庄。
现在,麻木索那村127户牧民中,有117户贷到了507万元的“双联惠农贷款”。“村里的养殖业,很大程度上靠这一贷款撑起来了。”村主任南卡桑吉告诉记者。
“贷款难、贷款贵是长期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难题。”甘南藏族自治州常委、副州长刘小宇坦言:全州7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39万。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方面的原因,集高海拔艰苦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北贫困边远地区的特征为一身,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且程度深。
“在农行进入之前,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利率普遍在10%~15%,比基准利率上浮80%~150%。”甘肃省农行三农金融部总经理周占斌说,处于脱贫起步阶段的农户,种植和养殖的盈利也就10%左右,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高息。
而甘肃省农行推出的“双联惠农贷款”,完全打破了以前的“游戏规则”:贷款瞄准的对象就是贫困农户。从2012年9月起,计划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为全省58个贫困县的8790个贫困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户提供支持,特别向3个群体倾斜: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集中连片地区贫困户。
“为尽量扩大贷款覆盖面,让贫困农牧民享受普惠政策,贷款在额度上进行了控制,重点发放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真正做到扶贫扶弱。”农行甘南支行行长史斌华介绍说。
贷款的门槛也很低,不需要农户提供抵押担保,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没有任何上浮。农户需要支付的利息,由省财政全额补贴,贫困农户获得的实际上是无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