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27.08.2015  16:16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振兴之本。

抓教育的力度再大也不为过,对教育的投入再多也不亏本。”这是金昌干部群众的共识。

这是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目前,金昌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0.6%,“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2.4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7%。2014年高考全市10项学科各科平均成绩列全省各市州之首,2015年高考全市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较上年净增180人,上线率较上年增长4.64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质量在省内处于领先,办学条件已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

如何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金昌市的答案是:在政策资金保障上出实招,在教学质量提升上求突破,在贫困学生救助上动真情,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坚持“四个优先”,营造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走进金川区第二小学,一幢幢教学楼、综合楼高大气派;建筑面积为34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里,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等一应俱全;室外八跑道标准足球场、5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全部用人工草坪和塑胶铺设……

金川区第二小学校长李斌介绍,学校占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19357平方米,有60间教室,可容纳2500多名孩子就学,学生中85%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教学设备堪称全省一流:所有教室装配了交互式电子教学系统,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城域网和电子监控网络;可同时容纳3个班学生阅读的图书阅览室,拥有各类图书4.2万册;多媒体教学厅、学术报告厅、计算机教室、高标准音乐舞蹈厅及学生科技活动室一应俱全,使就读的城乡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真正享受到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金昌市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做到政策优先、议事优先、投入优先、教师待遇优先。

在全市教育实现“两基”达标后,金昌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新的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实施意见、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级特级教师评选办法。

市委常委会每年不少于3次、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不少于6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及时作出重要决策,为教育均衡、优质、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十二五”以来,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累计达到3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年均达到19.18%,并逐年增长。政府财力向教育事业的大幅度倾斜,确保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改善计划、校车安全工程等重大教育建设与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金昌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评选表彰市级特级教师,落实了中小学教师班主任津贴。今年,金昌市决定对在农村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乡村教师,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目前,金昌教育已在省内基本实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

突出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是我省确定的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积极改革创新,提炼形成了“一评价、六抓手”的精细化教学管理特色,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今年高考中,一本上线率达到72.9%,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95%,253人被“211”“985”院校录取,5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教育手段现代化、教师队伍优良化、教学方式特色化。

为此,金昌市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便民利民原则,科学务实地推进“四个集中”,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对群众不愿合、不愿撤的学校不合不撤。截至今年,全市学校从建市初的216所优化整合到51所,以寄宿教育为特征的农村教育新模式已初具规模。全市中小学平均班额43.1人,农村2.5公里以外的学生或寄宿或校车接送,农村学校办学标准不低于甚至部分高于城市学校和国家标准。全市教育已形成了由分散到相对集中,由弱小到发展壮大,由粗放到规范精细的新格局。

通过实施教育“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建设工程,目前全市教育信息化已经达到了高标准装备、高效率应用。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建成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一体机多媒体教室1146个,实现了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教学班全部配备,农村村级小学每校建成1个普通多媒体教室。

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金昌市教育系统以培育“名、优、特”师资、建设专家型人才队伍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了“3311”名师工程,即培养30名中小学名校长、300名中小学名教师、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1000名市级青年教学能手,使全市“名优特”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50%。2013年,金昌市表彰奖励了首批13名市级特级教师。2014年,分两批在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培训校长40名、中小学教师290名。金昌市还开辟特招教师绿色通道,近年来共签约优秀毕业生120多名,教师学科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市教育局主导在全市实施“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课堂、学生三项研究,探索完善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管理形式,着力建设自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全面推动传统课堂向现代化方向转变,“民主平等、自觉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五年来,教学观念更新了,学习方式更活了,教学效果更好了,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借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质量的飞跃。

加大救助力度,绝不让一个贫困孩子掉队

永昌一中高三学生孙坤祥,家住红山窑乡土沟村,全家仅靠经营承包地生活,经济十分拮据。进入高中后,孙坤祥被列为教育救助对象,政府先后为他提供助学金和资助款6500元。品学兼优的孙坤祥不负众望,今年以62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为不让一个贫困孩子掉队,金昌市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先后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办法、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资助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高中生每生每年补助900元至1200元。

今年,金昌市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优先任务,出台了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计划,金昌市进一步强化教育扶贫举措,对城乡贫困家庭幼儿实现学前三年“教育全覆盖、费用全免、伙食全包”的“三全”扶贫。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作业本费、寄宿生伙食费、统一考试试卷费。对接受中职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再资助2000元。

为充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市政府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办法,建设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主动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责任,将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要求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不得无故拒收,不得收取择校费或赞助费,简化入学程序,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入学,并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教育教学上做到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在评优评奖、困难资助等政策方面与城市学生享有平等权利。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各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8987人,其中外省市来金昌务工人员子女3049人,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信息来源:甘肃日报 刘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