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循径品古诗
兰州古称金城,山川秀美奇绝、别具风采,故而一次次地出现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之中。其中名篇佳作,吟唱无数遍,仍余味无穷,成为留给后世最感性的一幕。循着诗中涉猎的遗迹,在古城做一次超凡脱俗的精神漫游,深入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心魂,无疑是莫大的享受。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一直想象兰州古时的模样,虽从古籍记载中略知一二,但总觉得抽象。但古诗使这一名城形象化。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他的《题金城临河驿楼》一诗中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唐朝,兰州叫作金城。这首诗把金城在军事上的地位、城池的气势、以及庭园风光描写得比较详尽。后人评论说岑参的诗“奇异而峭”,在此诗中尽可显现。城池雄奇、壮观;庭园静谧、祥和。诗中那句“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最为传神。山脚驿道盘旋,一侧城墙直插河中,既是墙,又是堤。旧时,兰州城有“四
面城墙三面关”的说法,因其一面城墙沿河而建,不宜设关门。每逢黄河汛期,波涛拍岸,水打城墙,连同高峻的城楼、险要的山势,共同烘托出古戍所处地势之险。此诗寥寥数语,把兰州坐中四连的咽喉扼塞地位,形象地表达出来。与岑参齐名的高适,其《金城北楼》一诗则为人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当时,身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书记的高适,在一个天气晴和的傍晚,站在金城北楼向西瞭望,只见山水连绵成画卷。激荡的水流,发出万箭疾飞般的声响;一钩残月,悬在城楼之上。要声有声,要色有色,意境深远。读此诗,悲壮而厚的思绪便油然而生。该诗与岑参的《题金城临河驿楼》堪称姊妹篇。连起来阅读,循像入境,因境悟情,情景交融,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古金城图景。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两位边塞诗人,被称为高岑诗派,二人均咏诗金城,可见金城当时的影响力。
金城置郡几星霜。
据专家考证,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因河为塞”,在兰州榆中设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皋兰山下设兰州城,以皋兰山得名。此后,几经迁址重筑修葺扩建。到了明清,兰州城郭外为一十八里又一百二十三步,内城周围六里又二百步。外郭九门,内城四门。民国后因车流量增加,便新辟数门以应需要。其中,城楼以北门最古、南门最雄,都是重楼高宇、画栋飞檐。南门上题有“万里金汤”四字,暗含了金城之名的蕴意。《汉书》上说:“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一首七言律诗:“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形象地道出了历史上兰州雄踞西北的战略地位。清乾隆年间曾任陕甘总督的杨应琚在其所作《望海潮》一词中,较为详尽地描绘了这座古城:“百二秦关,三河五郡,金城历代岩疆。一时都会,往来冠盖,游览此地为常。
五代散花场,剩危楼杰阁,金碧雕戕。长岭犹龙,黄河如带抱城厢……”作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领略当时五彩斑斓的西部大都会——金城的壮阔画卷。
我忆兰州好,熏风入夏时。
古城,由于诗词而生色,诗词由于古城而传神,往日的生活图景便在字里行间跃动。清代兰州人江得符的一首《我忆兰州好》,通俗易读,充满生活气息。此诗共八句:“我忆兰州好,熏风入夏时。踏花寻竹坞,醉日泛莲池。泉石多情趣,园林尽古姿。晚来水车下,凉意沁诗脾。”熏风习习的夏日,是兰州最美的季节,竹坞踏花,莲池泛舟。在古意悠悠的园林,美石与清泉为伴,自然成趣。傍晚十分在水车下避暑,阵阵凉意令人诗意顿生。作者对家乡笔墨情深,特别是兰州古八景之一的莲荡池(小西湖前身)、倒挽河流以灌田的老水车……此城彼时的夏日景象在其笔端一一重现。轻吟其诗,恍若时光倒流,光影、声响,人物便逐渐清晰起来,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