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锁阳城:丝路沧桑的历史见证
【绚丽甘肃】锁阳城:丝路沧桑的历史见证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
瓜州锁阳城角墩本栏图片摄影:董开炜王建荣
瓜州锁阳城出土文物:三彩骆驼
瓜州锁阳城出土文物︓三彩胡人俑
瓜州锁阳城出土文物︓三彩侍女俑
本报特约撰稿人李并成
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等第、规格、形制、规模的大量古城遗址,其数量之多、分布密度之大,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城址集中分布的区域。这些古垣颓墉今天虽然早已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如同座座历史的丰碑,仍然巍巍屹立在丝路古道上,向人们无声地倾诉着陇原大地悠远的过去,昭示着丝绸之路永不磨灭的历史辉煌。它们是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标本和实物载体,是古丝绸路上留存的一笔丰厚的历史遗珍,也是陇原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锁阳城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代城址。
矗立在大漠上的丰碑
锁阳城,位于甘肃省瓜州县西南约47公里,坐落在废弃的古冥水(疏勒河支流)绿洲的风蚀荒原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迄今我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址,也是我国少有的巨型古城遗址之一。
锁阳城墙垣尚存,分为内外二城。外城呈不规则长方形,较为残破,从北、西、东三面包围内城。北垣长1340米,东垣631米,西垣1103米,总面积81万平方米。内城保存较好,南北宽487米,东西通长565米,又可分为东、西二城。东城较小,系衙署驻地;西城较大,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集中分布之所。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但墙基仍厚达7.5米,顶宽4.6米,墙顶上可容得下两匹马并排驰骋。墙垣残高仍达10米许,威势不减当年。四面城垣皆筑马面(墙垣上加设的墩台),计有24座。马面是我国古代城池建筑中的一种创造,它不仅可起到支撑墙段的作用,使墙体更为坚实稳固,更重要的是凭借此可从正面、侧面几个不同的方向上迎击攻城敌军,大大增强城垣的抵御、防守能力。内城四角保存有较完整的角墩,西北角墩特别高大,至今仍高约18米,成为锁阳城最显著的标志。内城开设城门四座,门前皆置有瓮城(护卫城门的小城)。
锁阳城墙垣近侧,还保留有羊马城残迹,断续相连,距离主垣约10余米,残高1.2~1.5米,尤以南垣、东垣外侧遗迹明显。尽管残破,但它却是我国仅存的少数几处羊马城遗迹之一,弥足珍贵。羊马城是我国古代城邑建筑中特有的军防设施,筑于主垣与护城壕之间,虽较主垣矮小,但可与主垣和城壕一起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起到独特的防护作用。锁阳城外西北约40米处,遗存两座小型土堡,堡墙高大厚实,但均不设堡门,四壁严严实实,不知从何处进出,堡做何用?有人推测这两座土堡可能是关押战俘或要犯的土牢。其实这是唐代的弩台。它们筑于城外近侧,均不设门,地下有暗道与主城相通,堡内安装软梯以供上下。弩台是城邑防御系统向城外延伸的部分,城中兵卒可通过暗道升至台上,出其不意地与城邑守军共同夹击敌军,变消极防御为积极进攻。羊马城和弩台在我国古城遗址中极少保存,实可宝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锁阳城中及城周围,随地散落陶片、陶纺轮、箭镞、砖块、石块、石磨残块、瓷片等遗物,还曾拣到五铢、开元通宝、熙宁通宝、皇宋通宝等钱币,墙垣夯土中亦发现灰陶片、石磨等物。漫步城内,遍地的陶片、瓷片和各色古物,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繁星闪烁,斑驳陆离,珠光宝气,琳琅满目,似乎进入了童话世界一般。城墙上至今仍堆放着许许多多礌石,仿佛仍然散发着当年鏖战的硝烟气味。
锁阳城东1650米处,残存一座大型寺院遗址,俗名塔儿寺。寺址东西长137米,南北宽128米,墙垣多已坍塌,院内散落遗物甚多。寺址中心存高约2.4米的大佛殿台基,台基南部有一座大塔,直径约5米,塔高14.5米。大塔以北东西一线排列9座小塔,形制类似大塔,大多倒塌。寺院南垣存墩台两座,可能是钟楼和鼓楼的遗迹。据记载该寺原名阿育王寺。寺内大塔下曾掘出半截唐碑,一面碑文记载晚唐敦煌归义军首领张议潮归唐授爵、大兴农垦、兴修水利之事,另一面碑文镌刻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生平事迹。断碑的发现更给锁阳城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丝绸之路文明的标本
锁阳城究竟是历史上的什么城?它建于何代,又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废弃的?依据有关史料和出土文物可以考知,锁阳城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为当时所设晋昌郡及其治所冥安县的城池。到了唐代,又在锁阳城设置瓜州及其治所晋昌县,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时,以及西夏、元代仍置瓜州。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将瓜州居民迁往肃州,锁阳城自此废不为州,人去城空,昔日之殷富繁华遂成往事。降及明代,锁阳城改称苦峪城,一度重新加以修缮利用,成化八年( 1472年)移哈密卫于此。到了正德(1506-1521年)以后,明王室对嘉峪关外进一步采取了弃置政策,不复经理,致使关外诸城反复被吐鲁番、哈密、蒙古等部、族争夺,苦峪城亦随之荒废。此后史书上就见不到有关该城的记载了。至于“锁阳城”一名,大约是清代后期才在民间叫开的,因城址内外多有锁阳生长故名。
锁阳城从公元3世纪始建延至公元16世纪,跨时达1200多年,见证了古丝路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历程,与古丝路的盛衰相伴生,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直到衰落千余年的生动缩影。
锁阳城所在的古瓜州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与敦煌一样,同样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同为丝路襟喉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吐纳口,同样深受丝绸之路之惠,可得以长时期地吸纳、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和发展壮大自己。据有关史料和学者考证,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原设于敦煌西北的玉门关,东移到锁阳城以北略偏东约30公里处的今双塔堡一带,随之伊吾道(由瓜州经由玉门关向西北径趋伊吾,今哈密的道路)得以开通,瓜州作为该道的起点,在丝路交通中的地位更形重要。其东通肃州(酒泉)以趋中原,西接沙州(敦煌),西北达伊吾以赴西域,向南沿榆林河谷经石包城(唐雍归镇)又可连通青海高原,瓜州实处于丝绸之路河西主干道西端座中四联的枢纽之地。从东汉中期一直延及五代初年,玉门关在瓜州境内设立长达800余年。该关控扼疏勒河渡口,为汉长城“昆仑塞”之地,每每成为大军向西域进发的集结点和出发地,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僧亦从这里渡河前往西域。唐诗人王之涣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实际上正是今瓜州的这座玉门关。有幸的是,今天连接锁阳城与玉门关之间的唐代道路遗迹仍然留存,路宽3—6米,较今地面低1—1.4米,为防止湿陷翻浆,一些路基用芦苇、柽柳等物垫压,这是整个古丝路中今天仍得到较好保存的珍贵遗迹。
不仅如此,锁阳城周围一带还是我国和丝路沿线十分罕见的各类古城址、遗址密集分布的区域,是集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丝绸路上独特的古文化集中遗存地,汇聚了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战场、古渠道、古垦区等遗迹,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世所少有,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如锁阳城东北3公里许有转台庄子古城(唐代军事城堡),东北4.5公里处有南岔大坑古城(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周围还有马行井城、半个城等多座古城址。它们如众星拱月一般,围绕锁阳城罗置,与锁阳城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锁阳城一地又位处四路汉唐烽燧线(东往酒泉,西去敦煌,西北通哈密,南到石包城)的辐合之地,城外南面数公里的戈壁滩上还分布着8000余座汉唐时期墓葬。城南数十公里范围内,沿榆林河谷和鹰咀山麓,散布着榆林窟、东千佛洞、下洞子、碱泉子和旱峡5处石窟群。
丝路枢纽重镇锁阳城、丝路上最重要的关隘玉门关、至今仍然保存的唐代道路、周围密集的古城址古遗址等,共聚一地,这样完整的组合和完美的构建,在迄今整个丝路沿线都是十分鲜见的,由此锁阳城一带构成了万里古丝路上内涵特别丰富、遗存相当完整、颇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段之一。
古绿洲沧桑变迁的见证
锁阳城地处一大片废弃的古绿洲上,这片古绿洲沿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西部边缘延伸,西起锁阳城以西约10公里的踏实农场,向东北作半弧状伸展,经马行井城、锁阳城、南岔大坑古城、转台庄子、破城、半个城、旱湖脑城、肖家地古城等,延至腰站井,长约80公里,宽5~8公里,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古绿洲地貌景观以成片的风蚀古耕地为主,废弃的农田、阡陌历历在目,并还保存着完整的古代农田灌溉网系,干涸的渠道、堤堰遗迹随处可见,大河母(干渠)、子渠、斗渠,各级渠道纵横交织,排布有序,密如蛛网。锁阳城东南8~10公里许,还分别残存长约1500米和400米的古拦水坝址各一道。这是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水平和成就的实物标本,弥足珍贵。古绿洲上还遗留多处古代房屋基址,房址多用土坯砌成,地面暴露灰陶片、残石磨、碎砖块、麻鞋、锅垫圈、黄羊套、开元通宝钱币等物。锁阳城一带是历史上绿洲发生沙漠化的典型地区之一。
据专家考证,这片古绿洲晚唐以后逐渐荒弃,延及元代中期大部地段已经沙漠化,明代正德以后完全废弃沙化。昔日的富庶繁华与今天的荒芜恰成鲜明对比。置身其间足以观沧海桑田的变迁,发思古之幽情,同时又可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动教育。锁阳城及其周围古绿洲废弃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晚唐以来战乱的频繁,特别是元代中期以后这一带政治军事形势的剧烈动荡、游牧部族的角逐争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河流的人为改道、疏勒河流域开发地域的转移等原因。研究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今天的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亦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锁阳城的风景是独具魅力的。每逢春夏时节,登城眺望,远处祁连冰峰直插云际,白雪皑皑,铺银镶玉,在蔚蓝的天空衬映下,显得分外妖娆。迤逦远去的烽燧、古垒,散落在苍茫的原野上,平添了几多沉宏雄奇。近处那一座座红柳堆,一丛丛芨芨草,一簇簇骆驼刺,点缀在黄色的沙丘间,看起来是那样的富有生机,郁郁葱葱。红柳花、野麻花、羊奶花、锁阳花竞相怒放,喷霞吐艳,如同三月的桃园。好一幅塞上旷原的水墨丹青,足以令人大饱眼福,忘却离家去乡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