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六年扶贫攻坚路
这六年奋斗,艰苦但难忘!
——记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六年扶贫攻坚路
6年前,这里是白茫茫的一片,用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移民群众的话来说,到处都是浮土,一脚下去,浮土没过了脚脖子,鞋子不见踪影。再看分到手的田地,不是盐碱大,就是板结重,种子种下去,出苗率低。六年后,这里修起了一栋栋安居房,搭建了一排排日光温室,产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葫芦、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
“自2008年建乡以来,经过6年扶贫开发、三年‘双联’帮扶,广至藏族乡整体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至藏族乡党委书记陈玮说。
据了解,广至藏族乡是为了安置九甸峡库区移民新建的一个移民乡。
陈玮告诉记者,2008年,广至乡人均纯收入仅为427元,而2014年全乡人均收入3200元(剔除政策性收入1836元)。
现为广至藏族乡岷县村村委会主任的卢喜平,2008年携妻带子来到了广至藏族乡。“刚到现在岷县村的地方,村庄所在地方到处是浮土,没有绿色,生存条件很艰苦。现在变化很大,村里的道路都硬化了。”卢喜平说。
既然土地板结、盐碱重,那就从改良土地入手,让移民能够从土地上有一部分收入。“在各级的帮助下,全乡先后争取土地改良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完成2.56万亩耕地的第一轮适应性改良,置换耕地2000亩,并对土地状况差、出苗率低的6905亩耕地实施了二轮改良,作物出苗率、成活率逐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有了较大提高。”陈玮说。
6年来,该乡争取渠道衬砌等项目,累计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26公里支渠、72公里斗渠以及240.2公里农渠的衬砌,全乡渠系配套率达到100%,渠系不配套、行水不通畅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渠系建设走在了全县各乡镇前列。
这6年,卢喜平感受最深的就是每年各种培训、讲座多了。“通过每年的讲座、培训及外出观摩,我们了解了外地设施农业、养殖业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卢喜平说。
广至藏族乡按照全市“做精一产”和为移民乡“一次性导入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特色高效田、劳务输转三大产业。
“目前,全乡共建成日光温室317座,枸杞、大枣等特色高效田3000亩,年输转劳力35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100余万元。”陈玮说。
以前的广至藏族乡,几乎没有绿色,如今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是白杨或红柳。“大力实施‘生态立乡’战略,采取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以每年32公里农田防风林的进度推进生态改善。还争取了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全力构建生态屏障。”陈玮说。
6年来,该乡实施集中饮水安全改造工程,筹资近600万元完成各村委会、文化广场、卫生室、文化室修建及设施设备配套,修建田间砂石路20余公里,村主干道路亮化美化达到全覆盖。
“双联”行动让广至藏族乡的扶贫开发工作有了后续的动力。“在市、县各‘双联’单位的协调帮助下,共协调办理‘天眼工程’、渠道衬砌、文化舞台修建、村组砂石道路修建、办公设备配套等惠民实事82件,落实帮扶资金114.3万元,物资389.4万元,有效改善了村组基础设施条件。”陈玮说。
通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形成了和谐乡村的新局面。“全乡组成村级治安联防队2个,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共排查矛盾纠纷275起,调处268起,调处率达到97%,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陈玮说。
6年来,广至藏族乡移民群众在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的好政策下,在“双联”行动的大力支持下,移民群众不懈努力,深深扎根广至。(记者 蒲平 通讯员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