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江学者”郝立新受聘我校兼职教授并作学术报告
11月9日上午,学校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郝立新受聘我校兼职教授仪式暨专题学术报告会。校党委书记王萍、副校长马军党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了聘任仪式。
受聘仪式上,王萍书记代表学校向郝立新教授颁发了聘书,并进行了亲切会谈。王书记在简要介绍了我校基本概况后表示,我校历来重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还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她指出,要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除了重视专业教育外,尤其要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她希望今后我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不断促进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郝立新教授的聘任,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受聘仪式结束后,郝立新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文明观”的专题学术报告,学院师生80多人聆听了报告,院长蔡中宏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郝立新教授首先强调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一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二是坚持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三是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接着,他分别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与价值观”、“文明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三个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文明观进行了深入解读。在谈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问题时,他强调,必须从时代问题、研究视野、研究的理论向度等方面正确看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文化与价值观问题时,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着重对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文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在论述文明理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时,他结合“文明”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指出文明是同一定的国家或民族相联系的社会进步状态,且同一定的历史观相联系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念又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报告中,郝教授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思维敏捷,展现了其高超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理论积淀,令在座的师生领略了一位优秀学者的风采,使大家都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郝立新教授简介:1960年出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曾经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布鲁内尔大学从事政治哲学方向的博士后项目研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