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学生文化遗产日调查兰州鼓子传承与传播现状
6月14日是我国的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法学院“兰州鼓子传承与传播调查小组”在这一天走访了兰州市安宁区文化馆和安宁区鼓子协会,采访了安宁区文化馆馆长和兰州鼓子传承艺人,初步了解了兰州鼓子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传承和传播现状。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高潮之时,一人演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兰州鼓子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兰州鼓子处于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失传危险。
从传承方面来看,首先是传承艺人较少,艺人人数总共才4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皋兰县什川镇、皋兰县水阜乡、七里河区、安宁区、城关区、榆中县等地,其中皋兰县有150多人,分布最多,而安宁区兰州鼓子艺人具有较好的传承条件。但是,艺人们大都是“好家”,并不以兰州鼓子为谋生手段,导致专业艺人缺乏,而且年龄多半在五六十岁以上,鼓子的传承缺乏活力,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其次是兰州鼓子本身存在使用方言演唱的问题,不容易广泛推广,传承范围受限,尽管文化馆和鼓子协会曾联合开办鼓子传承人培训班,但是收效甚微。兰州鼓子的长久传承,需要切实有效的传承人培养计划,否则兰州鼓子传承的断层现象难以改变。
在兰州鼓子传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宣传及传播途径受限,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传播,以至于兰州的年青人对兰州鼓子知之甚少。 二是经费问题,从传播的实际需要来看,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社会公众对兰州鼓子关注也不多,鼓子协会只能自力更生,演出活动多是自筹资金,协会几乎没有收入,演出乐器、服装等的配备都成问题,这构成了兰州鼓子传播的重大阻碍。
2006年,兰州鼓子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与发展引起广泛关注。认定传承人、成立兰州鼓子协会、筹建兰州鼓子艺术团、建设兰州鼓子传承基地、鼓子进校园及赴京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一定程度的关注。2009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协会对兰州鼓子传承艺人的保护进行了调查。根据《兰州晨报》的报道,2010年4月10日,台湾著名音乐人张震岳曾专程来到安宁区兰州鼓子协会采风,近距离了解了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兰州鼓子的保护与传承正在走向良性发展,但兰州鼓子的传承危机依然严峻。
此危急情形下,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兰州鼓子传承与传播调查研究小组”将联手安宁区文化馆,制定切实可行的兰州鼓子传承与传播计划,为兰州鼓子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放光彩贡献一份力量。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兰州鼓子抢救过程中,才能使其焕发青春的风采,成为丰富兰州人精神家园的重要活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