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石化工人的绵延“非洲情”

04.04.2015  14:34

   中新社兰州4月4日电 题:石化工人的绵延“非洲情

  作者 南如卓玛

  “13年前,苏丹首都喀土穆没有一座高层建筑,市区很小,连接尼罗河两岸的只有两座桥,一座是英国殖民时期修的铁桥,火车、汽车和行人共用,一座是中国人修的水泥桥。”今年50岁的张宏彦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回忆说。

  张宏彦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的一名职工,自2001年以来,作为兰州石化赴海外工人的“领头人”,曾先后7次走进苏丹,参与建设中石油海外项目。

  “苏丹发展之快,每次都使我惊讶不已,这巨大的变化中,有苏丹人的不懈努力,也凝结着中国人的汗水,是与中苏友好合作分不开的。”张宏彦用日记形式记录了作为一名中国石化工人的绵延“非洲情”。

  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是非洲面积第三大国。2001年,兰州石化承担了苏丹喀土穆炼油厂聚丙烯项目建设。

  张宏彦的日记里记录着13年前首次抵达苏丹首都时的情景。他说,在喀土穆一下飞机就吓人一跳,海关没有X光透视设备,入关的人都要逐个搜身,行李全部要开箱检查,有些不好打开的箱包就用约30公分长的尖刀戳开,而且嘴里不停地念叨着“money!”。“现在海关大厅也扩建改造了,安检也文明了。”他说。

  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喀土穆,高楼林立,俨然一座现代化都市,当年被誉为“欧洲街”的商业区如今也有落伍之感。“当时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如今,希尔顿西餐馆、五星级的高层宾馆、中国餐馆和苏丹餐馆应有尽有”。

  在张宏彦的日记里,写着十年前喀土穆交通工具以驴车和三轮蓬蓬车为主,有些旧到连车门都不全。2013年3月,张宏彦写下“现在,喀土穆居然也开始天天堵车了。

  令张宏彦和他的工友魂牵梦绕的是他们的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KRC)。他在日记里写着,13年前的KRC装置刚刚建成,所有人员都住在临舍、平房和集装箱改造的房子里,有些苏丹人在马路两边艰难地开挖,栽上像筷子一样粗的小树苗,除了零星可见的中国人起名叫“泡泡树”的植物之外,几乎再也找不到绿色。

  “宿舍,那时只能叫营地,到处都是苍蝇、蚊子、老鼠、壁虎,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小动物,超过30%的人得过‘马来热’。”张宏彦写着,没有电视,通讯也不发达,整天除了干活就是睡觉。

  据统计,1998年开始,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开展对外方员工的职业培训;2013年参与签署了《海外油气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7年来,兰州石化已有3000多人次先后参与了4个国家7个海外项目,有400余人长期在海外项目工作。

  最近一次《苏丹日记》中,张宏彦写到“如今的KRC,已是关系到苏丹整个国家国计民生的大企业,产品延伸到了焦炭、聚丙烯、塑料编织袋和防雨布等,停工时间稍长就会因液化气供应不足影响到首都喀土穆市民的生活。

  张宏彦也记录着厂区的“新变化”。他说,现在KRC家属区设有配套的学校、医院、超市和电讯服务;当年栽的小树如今已根深叶茂,构成两列城墙把通往炼厂大门的柏油路夹在中间。“如今的KRC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摸样,是苏丹的‘好江南’。

  据悉,石油产业是苏丹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最主要的外汇来源,近10年来,苏丹经济增长率每年都在8%以上。张宏彦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愿中苏合作更紧密,更长远!愿苏丹发展更快,人民更富裕!”(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