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审计风暴”看监督“新常态”

26.06.2014  11:07

昨日, 审计署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披露了相关部委和国有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顽疾”。

  这些问题审计署几乎每年都会指出来,被审计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会表示将吸取教训,整改落实,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但问题仍是年年有,最多是这个部委央企换成了那个部委央企,摁下葫芦起了瓢。

  阅读审计署历年的报告,部委和企业的违规问题大致这么几类。部委比较突出的是私设“小金库”,或者稍微委婉一些,未及时缴入国库,比如这次国家 发改委财政部 就被点名。另一个备受公众瞩目的就是“三公”经费方面的铺张浪费。比如 交通运输部 在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114次,其中43次是在五星级酒店,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打着页岩气考察的名义跑到 美国 拉斯韦加斯停留三天。

  对于央企而言,一是巧立名目滥发福利。比如,根据报告,7家央企违规超提或超发工资、住房公积金和福利费等11.61亿元。再比如,中船工业套取421.54万元用于购买消费卡,华润集团虚列原材料费套取854万元为职工发购物卡;二是少报利润从而将投资做成亏损。比如中石油少计利润6.03亿元, 大唐集团 则多计收入25.98亿元、多计成本26.04亿元;三是管理漏洞,违规投资和建设,影响国家政令的统一。

  审计署是国家财政的看门狗,每年的审计报告都揭露出不少问题,前些年媒体兴奋地冠之以“审计风暴”,现在逐渐冷静下来。作为制度监督的一个重要设计,审计署的工作无疑是出色的,在审计署的压力下,中央部委和央企不得不在财经制度上寻求规范,至少不敢任意妄为。可以说,我们打造能够将权力关进去的制度笼子,审计署是一把可靠的锁。 刘志军 的腐败案,就是在审计过程中浮出水面的,这个“可靠”不是随便的恭维。

  只是,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审计署再专业和敬业,面对规模如此之大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难免审计的网眼恢恢,让不少单位还是留出了侥幸违规的灰色空间,以至于每年审计报告上列举的那些违规事项,几成顽疾。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我们总是需要从一个常态过渡到另一个“新常态”,直到这个“新常态”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常态。审计风暴还要继续刮下去,特别是在当前反腐风暴的背景下,审计风暴提供着专业支持和制度支持。但只要制度允许,我们的社会是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自备干粮的审计员,只要他们也能看到相关部委和央企的财政收支信息和数据,就能替审计署分担相当的工作。就好比很多上市公司的问题是被媒体和个人发现的,而不是被 证监会 。因此,逐步的信息公开,让民间审计员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对于部委和央企的监督或许就更全面,成本更低。这应该是我们监督的一个“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