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带来“连锁效应” ——我省地方科研院所创新机制体制的实践探索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科研院所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省科技厅的倡导下,酒泉市和张掖市先后成立了酒泉新能源研究院、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不同于大多数科研院所,这两家研究院采用理事联盟模式,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化“虚”为“实”,以项目为纽带,实现了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聚焦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了相关产业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由此带来诸多连锁反应,可以说为科研院所更好地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模式。
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走进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实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通过在图书馆楼顶架设的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满足图书馆自身用电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储能。在智能微电网系统显示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图书馆负载用电、储能等情况。有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可以为图书馆节能50%以上。
这样一座“高大上”的校园图书馆,其实是酒泉新能源研究院的智能微电网科技示范项目,主要用于进行微电网智能控制与能量管理的研究。
2013年底,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酒泉市政府设立了酒泉新能源研究院,研究院实行理事会管理制,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目前,研究院已发展理事单位23家,涵盖了区域新能源行业的教育、科研、企业、技术服务等资源。
酒泉新能源研究院建成后,研究院先后申请承担建设了甘肃省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甘肃省太阳能光电应用行业技术中心等3个省级平台,面向太阳能薄膜材料、光伏发电系统优化控制、智能微电网方向成立了3个研究室,建成智能微电网、电解水制氢及氢燃料电池发电、太阳能集热供暖等科技示范项目。
省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维铅介绍,两年多来,研究院重点开展了光伏积尘对发电效率影响、光伏材料全生命周期性能变化等研究,在薄膜材料方面取得了6项专利。其中,太阳能光伏表面积尘清洁装置,由于实现了定时自清洁,在减少劳动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电效率,目前已在青岛一家企业进行转化。
在集中攻关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的同时,研究院依托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专业群优势,为国内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工程系风电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程明杰告诉记者,新能源研究院牵头制定了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教学设备一级规范,主持建设了国家职业教育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新能源教学实训设备,由此辐射带动了全国职业院校新能源类专业发展。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培养2000余名新能源专业毕业生,成为新能源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国门开展新能源技术服务。
2013年入驻酒泉工业园区的北京京城新能源(酒泉)装备有限公司是北京京城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风机产品的装配及大型电动机的制造。公司总经理赵立文介绍,2014年,公司与新能源研究院联合建立甘肃省新能源创新服务平台风力发电检测服务中心,课题执行过程中先后取得3项科研成果,促进了企业电机类产品的研发。目前,企业技术人员中70%来自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企业与研究院的双赢。
“我们把理事长这种比较虚的管理模式给做‘实’了。”说到新能源研究院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薛仰全一语中的。新能源研究院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年初研究确定工作重点,给每个理事单位“下任务”,年底还要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在薛仰全看来,过去企业都是单打独斗,彼此间因为技术壁垒互不交流,现在通过理事联盟这种体制机制的创新,联合了新能源领域最优秀的研发队伍,紧贴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跟踪国内和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集中攻坚,显著提升了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服务祁连山生态保护
最近接连几件大事,让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院长刘贤德倍感兴奋。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张掖市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修复项目正式启动,研究院承担起专业团队联络任务,已经开展了相关技术培训工作;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张掖分中心在研究院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二家设在地州市一级的分中心;与河西学院共建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将在人才培养、项目支撑、联合攻关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国家级任务应接不暇,这对于成立短短两年多的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2014年8月,省科技厅、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张掖市政府联合成立了甘肃张掖生态研究院。这一民办公助性的非企业单位,汇集了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17家理事单位,共联合34家平台单位。
“在实施国家安全屏障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院的成立是我省通过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保护的有益尝试和有效举措,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研究院科研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项目资金也较过去大幅增多。”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院长刘贤德介绍,研究院成立后,首先承担了省科技厅平台专项——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依托这一平台项目,研究院研发了一套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祁连山生态科研观测数据联网,国内外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祁连山及黑河中游生态研究的各种监测数据。
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牛赟主要负责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他告诉记者,围绕冻土冻融、荒漠化监测、旅游对祁连山生态的影响等方向,研究院组成了多个课题组,完成了8个子专题的研究,发表论文41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为社会提供了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近三年来,研究院共申报课题16项,获得各类奖项6项。其中,联合肃南县林业局等单位申报的《黑河中游荒漠区典型植被变化与环境水分关系研究》获得2016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独立申报的《祁连山典型流域青海云杉林水文特征与生态因子关系研究》获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技奖。同时,取得了“一种土壤蒸发器”“一种冻土厚度测量装置”等10项专利。
刘贤德认为,研究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多成果,主要得益于运行模式的创新。“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以项目为纽带,通过平台和项目聚集多个单位的科技人才进行联合攻关。”刘贤德说,过去一提到设置新机构就牵扯到增加人员的问题,现在通过机制创新,不需要增加编制、人员,就能够动员大部分科研力量。
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全面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今天,国家“山水林田湖修复项目”正式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在抓紧编制……无疑,在主动融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的路将越走越宽。(记者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