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把《陇南市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书》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适应当前陇南市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实际,结合我县实际,就目前全面做好我县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震情,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2015年全国、全省划定了三个地震重点危险区,陇南市就处在甘青川交界地区重点危险区,涉及5个县区(武都区、宕昌县、文县、西和县、礼县)。进入2015年,周边地区相继发生了西和地震、天水地震、临洮地震,特别是4月15日临洮县发生了4.5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约200户1300间房屋严重破坏。据此,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于4月29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抗指办发电〔2015〕1号),要求围绕地震危险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震情研判,加强抗震救灾物资储备,补充和完善救援队伍装备,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应急预案,进一步细化应对工作方案,组织多部门地震应急联合演练,适时做好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我县虽然不是重点危险区,但处在南北地震带上,历史上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又是高烈度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是八度),离重点距危险区直线距离最近73公里(西和),最远160公里(文县),如果危险区发生地震,对我县的破坏和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我们面临的震情形势复杂而严峻,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各乡镇、各部门要从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防震减灾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转变作风,凝聚合力,狠抓落实,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能力,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积极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储备,统筹调整补充和完善救援队伍装备
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要结合当前震情形势,统筹考虑地震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细化完善救灾物资调拨机制,建立食品等不易长期保存的物资储备体系和投送机制,要安排专项资金,储备充足的地震灾害发生初期急需的帐篷、棉被、折叠床、毛毯、水、米等救灾物资。
要充分发挥我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民兵预备役的作用,结合救援队已配装备的品种、数量、型号,制定救援装备补充和完善方案,分批次补充到位,结合我县的地质、地貌环境,建立有效、层次分明、由急到缓的救援队伍调用机制,并适时进行应急演练,为震后救援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做好准备。
三、全面开展震灾隐患排查
要认真落实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应急准备工作的通知》(陇抗指发电〔2015〕1号)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各方面地震次生灾害源排查。教育部门要针对校舍安全,对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着重排查校舍、用水、用电等安全隐患;卫生、防疫部门要针对伤员救治、灾后疫情易发区域、种类、传播方式等做好隐患排查和应急准备;建设部门要针对全县高层建筑、大型公共设施、在建项目、人口密集场所、城镇和农村危旧房等进行隐患排查;商务、消防部门要针对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通道、防火设施等开展隐患点排查;交通部门要针对全县道路、桥梁、隧道、涵洞、施工现场、车站开展隐患排查;供水、供气、供电、通信部门要针对各自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开展隐患排查;国土、工信、安监、环保部门要针对具有潜在威胁的滑坡、泥石流、输油气管线、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害物品生产和储存单位以及尾矿库等开展隐患排查;水务部门要针对大中型水库、大坝等重大工程设施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排查要做到全方位、不留死角,分行业、分乡镇建立台账,对重点隐患要处置预案、措施有效、责任清晰。
四、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应急抢险预案
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要加强行业工程抢险队伍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应急抢险预案,明确每个人在应急工作中的位置、主要任务、工作衔接等,提升工程抢修能力;由县地震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对应急卫星电话和通信保障车等应急资源进行一次摸底,至少2部卫星电话24小时开通并做好日常使用维护、管理;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部门在充分考虑灾害类型和区域震害特点的基础上,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人员搜救和通信、道路、供水电抢通保通工作方案,确保最快修复灾毁道路、通讯,供水、供电设施,为抢险救灾提供支持。
五、进一步细化应对方案
各乡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震救灾新机制和应急防范主体责任,结合实际,突出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进一步细化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预案的学习,全面掌握预案、熟悉预案操作,明确每个人在应急工作中的位置、主要任务、工作衔接等,提高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开展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徽县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操作手册》,明确各自在地震应急中的职责、任务、时间要求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
六、积极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避险救援能力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增强实战意识,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人口密集场所、救援队等演练,进一步熟悉预案操作,提高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教育、商务等部门要做好学校、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撤离路线和注意事项,确保演练活动取得实效;县武警、消防、公安部门要组织开展以力量集结、战斗编成、器材操作使用、通信联络、救援技术培训、安全防护、地震灾害处置、人员救护、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和人员装备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实战演练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快速启运,高效、有序投入抢险救援;卫生、防疫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包括120指挥中心现场调度、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现场紧急救治、震后疫情病学调查、水质采样检测、现场消毒的演练,确保灾后及时救治伤员、有效防控灾区疫情;地震部门要对应急卫星电话和通信保障车等应急资源在地震灾害突发、常规通讯受阻时的应急通讯应对能力进行演练;交通、通信、水利、供水、供电等部门要充分考虑灾害类型和区域震害特点,加强行业工程抢险队伍建设,配备专业装备,强化培训,制定有针对性的抢通保通工作方案,提升工程抢修能力,确保第一时间抢通因灾损毁的道路、桥梁、铁路、涵洞等交通运输设施和修复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出现险情的水利设施等,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或扩大,保证抢险救援人员、救援物资、伤病员运输及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七、适时做好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
地震部门要与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新闻宣传报道联动机制、舆情收集处置机制、应急宣传报道机制,全面掌握社会舆情,发挥好主渠道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防震减灾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一要建立应急宣传报道机制。凡发生地震突发事件,地震部门要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发布消息,掌握新闻的主动性。二要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及时报道防震减灾工作动态,科学解释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谣传,维护社会稳定。三要建立公益信息发布机制。电信、移动通信运营商要建立起公益短信发送制度,免费发送防震减灾有关信息。四要完善宣传机制,拓展宣传途径,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要继续办好县电视台“防震减灾宣传栏目”、部门网页,使其成为地震科普的主阵地和重要宣传窗口,抓好重点时段的宣传。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前防震减灾工作形势需要,对本部门、本系统的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查漏补缺,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时限要求,把工作任务落在实处。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报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
徽县人民政府
201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