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回来

09.02.2015  13:15

    和母亲通话,都是在晚上七八点钟以后,早了,没人接,晚了,老人家要睡觉了。所以,往往都是掐准了时间,和她唠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等她挂了电话,我再继续手头上的研究工作或者其他事宜。总之,还得以她的时间为准,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前段时间,我跟她说,我看今年你们两个老人在家里过年好了,我就不回去了,一来是转车麻烦,要从澳门转车到珠海,从珠海转车到武汉,再从武汉转车回家。这一路上,不知道转车多少次,实在是辛苦,并且回去,又不能空手,所以,笨重的行李和充足的礼物加在一起,想起来就可怕。二来,以往都是在家里过年,二十六年了,是不是可以隔一年?母亲是怕我太劳累,所以欣然允许,加之她的开明,故而我也就缓了一口气。

    其实,我真不知道我该如何在外地过年,甚至我从未考虑过我有这么一天,对于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而言,真是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时间熬过去的问题,却又备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煎熬。你说,这熬过去,究竟该怎么熬?看着别人家里的人齐齐整整,热腾腾的饭菜,我们就心里没有一点起码的触动吗?当然,现在过年回不去故乡的人,还真的很多。

    而我又算是幸运的。买到回家的票了,不过是大年三十的。我听到这个消息,起初硬是把自己逼迫的笑了起来,你可以猜想到,我是在苦笑。有什么办法呢?总比站回去强吧。不过,我在电话里跟母亲没有说,起初的时候。我在琢磨着,我该如何开口?开始说不回去,现在又背地里买了票,居然还是大年三十中午出发,大年初一才能到家的票,真是前所未有的“奇葩”。最后,我还是下定决心,如实地告诉他们好了,以免两位远在家乡的老人,过年无儿无女的陪伴,有点心凉。她依然“无动于衷”地说,“嗯,好的,知道了。”别奇怪,母亲就是一个“开明”的人,反正你回来家乡也可以,不回来也可以。给你充分的“自由”,以免耽误我的“大事”。

    至于说,我为何反悔,又买了火车票回家的原因,我想很多人可以理解。谁不想在家乡,在自己的家里,和父母一起,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新年,守岁也好,放爆竹也罢,即便是在家里住几天时间,见见面,也心满意足。

    母亲说,你回来就回来,不要带太多的东西。我知道她的意思,就是不要买一些“奇奇怪怪”的物品,比如生产在意大利,法国等地的化妆品,或者一些在澳门的特产。有时候,他们说,我们什么都不缺,但是带回去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带走的也是我们自己。留下的,都是影子和余温。

    不过,有一个不值得称道的新鲜感是,我们这个时代,故乡处于城市化的“过渡期”,处在年轻人都往城市里跑,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只有两个老人在家里相依为命,无依无靠,甚至说话的人都没有,空心化的村庄,有时候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世界变成了“自说自话”。几个老人在一起晒着太阳,唠嗑几句,然后没有了生气。村庄里的黄狗,可能会被毒死了,几个熟悉的老人或许因为病情恶化,而悄然死去,没有谁能记住他们生前的作为,只有他们的俗称被我们记住,然后说一句“啊,谁死了”。这既是“回去故乡”的一切周遭,也是我们离开时,并不太在意的记忆携带。

    最后想想,其实也罢,不过是孟子的那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他的,已经没有太多的牵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