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华:成由俭朴败由奢
作者:赵建华
在观看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史诗影片《周恩来》时,许多人流下了动情的泪水。影片中展现的周总理在生活中处处注意俭朴节约的几个细节,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邢台地震后总理赶赴灾区,在老乡家中喝完玉米粥后,很自然地掰块窝头将碗底擦得干干净净。看到这里,人们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不禁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一套睡衣睡裤,总理穿了二十多年,补丁摞补丁时仍然舍不得丢弃;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用的补袜板,总理从西柏坡带进北京城;一块几经修理的上海牌手表,总理一直用到心脏停止跳动……这些平凡闪光的事例,并非只是生活小节,而是总理精粹的思想修养和生活作风的真实写照。
在延安时期,为了战胜困难、度过难关,周总理亲自参加纺线、织布;在日常生活中,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小米饭。全国解放后,他深知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而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作风。在我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周总理到外地视察,随身带着自己简朴的行李;一到视察之地,就向宾馆提出鸡、鱼、肉、蛋、木耳等七十多种东西不能吃。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在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周总理总是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简朴健康的生活作风,保持着永不褪色的革命本色。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周总理具有高尚的精神世界与美好的道德情操,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古人云:俭以养德。俭朴生活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可以增强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战斗力。方志敏同志在英勇就义前写的《清贫》中就有一句这样的闪光语言:“清贫,洁白的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的确,这种俭朴的本色,“清贫”的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革命者永葆青春的不竭之源,具有无比崇高的意义。它决不是什么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无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决不是为了被动地应付困难局面,而是为了实现远大的革命目标。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也确实有一部分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的考验,丢弃了俭朴的传统,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搞特殊化。特别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渗透,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影响,使党内一些政治不坚定的人和意志薄弱者受到侵袭腐蚀,有的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有些违法乱纪的事例令人触目惊心。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成由俭朴败由奢,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更加需要自觉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当前,我们要增强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就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处处克勤克俭,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党真正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