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三问:钱花到哪儿了?

29.10.2016  07:3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从2015年下半年起,我省推出了“财政+金融”的精准扶贫政策,给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家提供最多5万元的贷款,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这笔作为专项扶贫的贷款用在实处了吗?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从今天开始,本台推出精准扶贫“回头看”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第一集,“财政+金融”三问:钱花到哪儿了?

50多岁的马全德正在村里集中修建的羊圈里喂羊,这些羊是去年底,用精准扶贫贷款的5万元买的。这之前,他一年到头,也就靠着三四只牛羊为生。

用精准扶贫的贷款钱买羊,也是马全德仔细考虑过的,一方面自己养羊有些经验,另一方面村里还建了羊圈,专门提供给贫困户免费使用,跟自己建羊圈相比,省下不少钱。他也用这些钱多买了不少羊羔。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村支书 马祎:“这个暖棚圈,都是我们村上的财产,建起来以后,给群众无偿提供,让他们发展。

针对像马全德这类,有一定生产技能,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我省多地采取村干部入户调查的方式,对贫困户逐一了解产业发展意愿,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从贷款的使用,到产业发展的计划等,与贫困户共同进行规划,最后形成“个性化”的精准扶贫贷款使用方案。

甘肃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 刘凤会:“贷到款使他发展有资本金,自己能发展,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户,要选好项目,让他能够自我发展。

正在领分红的藏族老汉刘月福,把自己的5万元贷款投到了村里的一家食用菌生产厂。这样,他不仅每年能分到4000元,还能在厂里打工,每天至少有一百元收入。

天祝县打柴沟镇深沟村村民 刘月福:“我们在外面打工,还要花车费,现挣现花了,在这儿我就花不了了,在我的兜里了,今年就挣了三万多。

针对像刘月福这种“致富无门路,发展无项目”的贫困户,我省多地采取“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形式,由政府牵头选择优势产业,把优惠贷款投放到龙头企业,按比例分红,贫困户在企业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也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天祝天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曾宝成:“政府通过考察几个企业,认可我这个企业,由这个农牧民自愿选择。

与此同时,在我省财政的10亿扶贫款中,有专门6.5亿给贫困户贴息,剩下的3.5亿与各县财政和银行按比例出资(3.5:3.5:3)成立10亿元的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作贫困户无法按期还款的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行长 姜再勇:“财政和银行共担的机制,然后也实现了各级政府联动,做好这种贷款风险控制的安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记者:中央台,马永俊,董彬,郝毅杰,甘肃台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