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劳动课助长教育不公平
根据教育部网站3日公布的一项文件,我国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8月4日新华网)
据有关人士解释,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靠劳动课能否培育中小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与生活态度,能否在校园中抵制“一夜暴富”的社会意识的侵袭,这且不予讨论。实际上,更令我们担忧的是,劳动课是否会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新的渊薮,进一步助长教育不公平现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首先,劳动课不仅仅是一门量力而行的可选项目,不仅仅在于以劳动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与态度,而是要纳入评测与考核,要记入学生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其次,在教育部的叙述中,劳动课也不应该是一门以培训学生某一门劳动技术为目的的技术培训课,应有更宽泛、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而现实的尴尬就在于,在中小学教育中,如果不与评优以及未来的升学挂钩,任何素质教育都无法被学校、学生、家长重视起来,教育沦为以文化课卷面分数论英雄的单尺度教育;反之,一旦与评优及未来的升学挂起钩来,素质教育就往往被异化、扭曲,进而潜规则横行、腐败泛滥,致使教育不公平进一步加剧。艺术、体育、品德等等无不如是,近年来,国家逐渐削减艺体以及思想品德加分在高招中的权重,就是考虑到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严重戕害了教育的公平度。
同样,劳动课也不无这种隐忧。当劳动课成绩成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之时,如何持守其最首要的公平价值,如何在落实中不被异化、扭曲,如何抵制权力、金钱的围剿,如何防止劳动课堕落为新的教育不公平渊薮,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相比艺术、体育素质的高下尚有外在的参考标准、客观的评判尺度以及社会性相对中立的评测机构,劳动课相对模糊的评测标准、评判尺度以及单一的评判机构,可能更不容易抵制腐败的入侵,也更不容易持守其初衷。比如,劳动态度该如何评测,由谁来评测,如何保证评测的公平性?又比如,家务劳动与校外劳动如何保证其真实性?反之,如果对劳动课课业的评测采取更为客观、实际的评测标准,或者将劳动课转化为技术培训课,又将违背劳动的真正内涵与目的,因为劳动课的目的并不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劳动熟练程度,也并不主要在于培育学生一两门劳动技能,而主要在于利用劳动课养成学生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态度。所以,对于劳动课,相比操作的熟练度,对于劳动的态度可能更重要的多,而这,恰恰没有客观标准。
但教育部的考虑也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任何优质的教育都是全面的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培训技术技能之外,艺术素养的熏陶、健康体格的塑造、公德与良知的培育以及劳动精神的养成都不可或缺。所以,我们的教育,尤其中小学教育不能长期满足于单尺度的、扁平的文化课教育,不能满足于跛足的、残缺的教育,必须要在文化课之外引入艺术、体育、德性、劳动等要素,使教育丰满起来。
所以,劳动课如何避免其可能助长教育不公平的弊端,真正将劳动之价值深入中小学生的内心,或者至少培养起学生劳动的习惯,这恐怕需要在劳动课的落实中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文/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