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说】宋文富:乐观、坚毅让塞尔维亚更动人
中国兰州网6月19日消息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首都,上世纪70年代,宋文富曾在那里留学深造,90年代又以驻站记者工作在那里。在他眼里,塞尔维亚人天生的乐观和刚毅充满了魅力。
共同的反法西斯经历拉近距离
“那个时候出国很难,当时我一听可以出国,尽管并不知道塞尔维亚,即当时的南斯拉夫在哪里,就赶紧说‘好’。”宋文富说,1973年,作为文革后中国与南斯拉夫两国恢复文化交流后互派的第一批留学生,自己有幸作为其中之一前往贝尔格莱德学习塞语。
当时,南斯拉夫的旅游业十分发达,贝尔格莱德就像一个大花园,美丽的萨瓦河穿城而过,将城区一分为二,一边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区,一边是现代化建筑群集中的新城区,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南斯拉夫也是相当富庶的,基本每三家就有自己的私人轿车。第一次出国的宋文富看在眼里,震撼在内心里。
一同学习的成员中大部分只会说点简单的俄语,虽然俄语和塞语同属斯拉夫语系,但刚到贝尔格莱德的宋文富和同学还是闹了不少笑话。“去商店想买水,由于并未记住塞语怎么说,俄语又是半吊子,让人理解为我们想要‘伏特加’酒,就非常内疚地说没有,等来了以后通知我们。没多久他们真的通知我们‘伏特加’到了,但我们也知道是自己搞错了,赶紧向他们解释,大家听后哄堂大笑。”宋文富说,这样的小事里,透露出塞尔维亚人的热情、好客和真诚,使我们这些旅居他国的异乡人,感到了极大的温暖与亲近。
由于当时中国人特别少,当地的很多大学生和居民又特别想了解这一遥远东方国家的情况和生活,因此同学们立即成了大学生宿舍区里的“红人”,开始时几乎每天傍晚均被堵在草坪和小路上,人们问东问西,对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长征,上来就是毛泽东、中国红军,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钦佩与兴趣。其次才发展到了解文化、体育、饮食等各种话题。”宋文富说。
同学们很快得知,当地的电视台等媒体对于中国的长征曾有过充分报道,二战期间,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共产党与游击队不甘屈服,同样是白手起家与法西斯侵略者进行过殊死的战斗,同样建立有革命根据地,同样进行过类似于长征那样的战略大转移,同样承担了反法西斯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共同的反法西斯遭遇与经历,一下子就拉近了两国人民间的感情与距离。
当时的贝尔格莱德十分流行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在电影里,李小龙总是穿着一双黑色布鞋,宋文富说:“当他们看到我当时也穿着国内带来的布鞋,北京人俗称的‘片鞋’时,以为我也会功夫,很多人无论如何也要让我教他们,甚至要花大价钱买我脚下穿的布鞋。”
新丝绸之路把中国带进巴尔干
1994年再次回到贝尔格莱德,宋文富成为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首席记者。
因为前南分裂以及波黑战乱的影响,贝尔格莱德人谈论更多的是生计问题,然而战争也刻画出塞尔维亚人刚毅、坚强、乐观的性格。“1999年北约轰炸时尤其明显,电力和交通道路都受到极大影响,但是只要空袭警报一过,他们照常带着家人在河边散步,照样穿着‘靶心’T恤衫在市中心歌唱,照样在咖啡馆里玩笑聊天。”
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宋文富接过烈士的笔再次重返故地,陆续传回《战地日记》及其他报道。塞尔维亚人民也未忘记中国人民与其遭遇的共同经历,他们在中国大使馆原址旁的纪念碑上,用塞语和汉语刻下这样一句话:“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以此缅怀罹难烈士。”
2009年,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东欧国家。借助中国政府贷款和中国企业的直接参与,塞尔维亚境内开始了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高速公路和科斯托拉茨电站等项目的建造。宋文富认为,塞尔维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很好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希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共同发展本国的“再工业计划”,利用塞尔维亚位于东西方交汇处的良好战略位置,重振塞尔维亚的经济雄风。
“塞尔维亚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中国国内无论是老一辈人士还是年轻一代,对于这一铁托与‘瓦尔特’曾经生活过的国家,始终都充满了想往与期待,相信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前行,将有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塞尔维亚,在那里可以体验不一样的巴尔干风情。”宋文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