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医生”早日走进百姓家庭

17.07.2014  04:27

    省卫计委在其网站发布有关《办法》,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培养作出规定。同时,兰州市卫生部门启动了我市社区卫生网络化管理团队式服务工作模式推进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这标志着,今后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全科医生将坚持以“为民、惠民、便民、利民”为宗旨,签约为辖区居民提供“一对一”的上门服务。(详见7月16日《兰州日报》四版)

    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并利用最为便捷的社区和家庭卫生资源,以低廉的成本维护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民健康需求的增加,社区全科医生的普及和完善日显迫切。

    2011年起,国务院明确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也就是在基层设立居民“健康守门人”,令居民就医不再扎堆大医院。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社区医生应该和居民建立“服务契约”,令“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明晰。过去市民看病重治疗轻预防,今后将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并重,通过发展以社区全科医生带头的健康管理,让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但从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的省市经验来看,在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家庭中,主动签约者较少。在这些不愿签约的家庭中,对全科医生医术的质疑占绝大多数。在这种“不放心”的前提下,“一有病就直奔大医院”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信任,成为社区全科医生推广过程中的瓶颈。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科医生整体医术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信任难以突破瓶颈的原因所在。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培养人才的多个环节尚不完善。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逐渐取得患者信任的有效举措,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们“看病难、看病贵”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家庭医生的从业队伍也亟待扩大。人手不足、服务能力有限,造成这个队伍目前只能服务于重点人群,对更需要服务的空巢老人、残疾人或慢性病人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人手严重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科医生更稳更快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就有近10万人的缺口,更别提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匮乏的农村了。

    目前,我们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锁定有限的人群做好服务就是一大进步。虽然让人人享有家庭医生式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充实社区医疗机构的实力,就会让更多市民早日享受到家庭医生式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实惠。